什么是鞘膜积液?
小儿鞘膜积液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病,因鞘状突未闭引起,腹腔与阴囊相通,腹腔内液体流入阴囊,导致阴囊肿大,积液,中医学称为"水疝"。右侧发生几率较左侧多。长期的鞘膜积液因张力大而对睾丸的血供和温度调节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可能引起睾丸萎缩,影响孩子将来的生育能力。治疗上目前没有特效的西药用于治疗此疾患,对于鞘膜积液多采用手术治疗。●鞘膜积液按照解剖结构分为: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婴儿型鞘膜积液(睾丸和精索鞘膜积液),交通型鞘膜积液(和腹腔相通,也称为先天性鞘膜积液)。
如何判断是不是鞘膜积液
●一般没有不舒服表现,多数在洗澡时发现小朋友一侧腹股沟或阴囊的囊性包块,有1/4的患儿表现为双侧包块;
●精索鞘膜积液表现为腹股沟或正常睾丸上方的包块,有时看上去像有三个“蛋蛋”,包块可随精索上下移动;●睾丸鞘膜积液表现为阴囊增大,积液较多时包块张力较高或阴囊内摸不到睾丸;●交通性鞘膜积液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小朋友睡一觉包块就不见了,白天玩一天后又非常明显;●所有类型的鞘膜积液包块在手电筒照射下都可以透光,即透光试验阳性,这也是鞘膜积液包块与腹股沟、阴囊其他类型包块相鉴别的一个重要表现划重点
B超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式,诊断率极高,且没有辐射(家长不用担心了呦)。得了鞘膜积液怎么办呢?
一岁以内少量的鞘膜积液可以等待观察,少数病例可以吸收。大多数最终都需要手术解决。孩子多大需要手术呢?
●对于1岁以内的儿童,如果鞘膜积液体积不大、张力不高,可以暂时不急于手术治疗,积液有自行消退的可能。但是采取保守观察之前,需要小儿外科排除孩子是否合并腹股沟疝或者睾丸其他病变。●建议手术年龄1-2岁。手术怎么做?
手术分为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
●传统手术
从腹腔外(腹股沟区“精索”体表处)切口,找到“精索”,把“鞘状突管”从“精索”上分离出来,在根部(就是在内环处)高位结扎,使腹腔内的液体不能再从鞘状突管流出形成积液,使小儿鞘膜积液达到治愈。这种方法弊病:
①从“精索”上分离鞘状突管时容易损伤构成“精索”的血管和输精管,导致睾丸萎缩和不育(损伤输精管精液无法输出)。
②手术区疤痕愈合导致手术区组织粘连,可能引起睾丸上提(严重者出现隐睾)或睾丸活动范围减小(提睾肌粘连引起的)。结扎线容易松脱出现小儿鞘膜积液复发。
●腹腔镜微创手术
在腹腔内直接缝合结扎“鞘状突管”内口(也叫“内环”),仅用一根和头发丝粗细相近的线缝合一针,手术就完成了,不做任何影响精索血管和输精管的解剖。对双侧鞘膜积液患儿可以同时一次完成,不像传统手术需要另做切口。腹腔镜微创手术还有以下优点:1.切口小(仅5毫米),隐蔽(在肚脐内),术后无可见瘢痕,因此美观。2.做到了真正的鞘状突“高位“结扎,复发率低。3.微创,恢复快,两天出院可以自由活动。4.对单侧鞘膜积液患儿术中可同时探查对侧,若发现对侧同时合并鞘状突未闭,为避免以后再次形成鞘膜积液可同时行手术,不增加手术切口,一次完成。避免日后再次行对侧手术,这是传统开刀手术无法做到的。医院儿外科主任孙大庆团队引入“钩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恢复更快,痛苦更小。同时还可解决双侧鞘膜积液的问题。
手术全麻吗?影响智力吗?
●手术的麻醉方式是全身麻醉。●医院麻醉科婴幼儿麻醉团队,技术成熟,术后回访未见影响孩子智力或生长发育的病例。●要求:孩子在住院前1周内不能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异常情况,以免增加麻醉风险。术后会复发吗?
腹腔镜手术做到了真正的高位结扎,复发率小于1%,明显低于传统开腹手术。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术后当天:手术结束后6小时没有异常的情况下一般可适量饮水,如无呕吐等不适,可以进食稀饭、汤类等水样物质,牛奶不喝,容易涨肚子,肚子疼。
●手术切口处一般有敷料包扎,如患儿尿湿,一般可用吹风机或干纸巾基本弄干即可,一般不用更换。
●术后第二日:一般进食易消化食物,如稀饭、面条等等。
●术后七天内以卧床休息为主,可以躺着、侧卧、抱着(横着竖着都可)。
●术后七天到一个月避免跑跳等剧烈运动,走路不妨碍。
医院儿外科秉承“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安全、团结、制度、传承与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以高起点、全专科定位发展目标,诊疗疾病范围包括小儿外科疾病的诊疗和手术等,服务患者年龄覆盖新生儿到18岁全发育阶段,可为天津市儿童患者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优质诊疗服务,为天津市广大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儿外科门诊:门诊楼3层室
周一至周六全天
周日上午接诊
儿外科病房:急诊儿科楼8层
扫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