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作者:王宁,杨鹏举,拓惠惠,杨雅杰等,西安医院皮肤科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9岁,退休教师,右侧腹股沟红褐色斑块4年。患者4年前右侧腹股沟出现一黄豆大小皮色丘疹,医院,诊断为“寻常疣”,未予治疗。后皮损逐渐增大,颜色变深,无明显自觉症状,因担心皮损恶变,遂就诊于本科。患者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家族中其他成员无类似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发育良好,正常面容,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侧腹股沟可见一5cm×1.7cm×1.0cm大小的红褐色斑块,境界清楚,表面粗糙呈颗粒状,表面无破溃、渗液、结痂及鳞屑(图1)。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不规则肥厚,其内可见境界清楚的肿瘤细胞巢(图2a),肿瘤细胞大小、形态一致,呈圆形或立方形,排列紧密,部分细胞胞质因富含糖原呈透明性,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较周围角质形成细胞胞核小,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图2b),肿瘤细胞巢内可见树枝状突起的黑素细胞,真皮无明显异常改变。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Panck(+)、EMA(部分+)、Vimentin(肿瘤细胞-)、S-树突状黑素细胞(+)、CEA(-)、CK7(-)、CK20(-)、Ki-67(5%~10%+)、CD10基底细胞(+)、CK8/18基底细胞(+)(图3)。诊断:单纯性汗腺棘皮瘤。治疗:手术切除,随访中,未复发。
2讨论
单纯性汗腺棘皮瘤(hidroacanthomasimplex,HS)是起源于末端汗管的表皮内良性肿瘤,临床上比较罕见,于年由Coburn和Smith首次报道[1],此后国内外陆续有关于本病的报道。笔者在CNKI检索到关于HS病例的文献报道共17例,加上笔者报告的1例,共18例HS。平均发病年龄为63.2岁(36~86岁),其中男6例,女12例,男女发病比例为1∶2,病程5个月~50年不等,平均病程为7.6年,皮损均表现为斑块损害,颜色呈淡红色、暗红色、红褐色、深褐色等,皮损发生于躯干及四肢者有16例(88.89%),笔者报道的病例皮损位于右侧腹股沟,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HS皮损发生在腹股沟的文献报道。HS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女性发病多于男性[2-3],皮损多发生于躯干及下肢,也可见于头面部、上肢及胸部等少见部位[3-4],多表现为孤立的角化性斑块,表面粗糙呈颗粒状,一般表面无破溃及结痂,也可见表面破溃并发感染的报道[5],皮损面积大小不等,目前报道的面积最大者为直径11cm[4],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但也有患者表现为轻度瘙痒[6]。组织病理检查提示,在不规则肥厚的表皮内可见境界清楚的肿瘤细胞巢,即“Jadassohn现象”,局部可见导管分化,真皮无明显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肿瘤细胞一般EAM染色阳性,CEA在导管分化处阳性,否则为阴性,CK14和CK17可呈阳性,当CK14和CK17阳性时表示肿瘤细胞呈高增值状态[3,7]。本例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EMA和Vimentin部分阳性,虽有导管分化,但CEA显示阴性,Ki-67阳性,阳性率较低,表示肿瘤细胞侵袭能力较低。HS病理上容易误诊为克隆型脂溢性角化或鲍温病。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病理表现也可见“Jadassohn现象”,但肿瘤细胞由基底细胞和鳞状细胞形成巢状,可见鳞状涡和角囊肿,但无衬以嗜酸性小皮缘的导管腔,Takayama等[8]提出可通过基膜聚糖蛋白(Lumican)染色来鉴别HS和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HS高度表达基膜聚糖蛋白,而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很少表达;鲍温病病理表现表皮内肿瘤细胞很少呈巢状改变,并且肿瘤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细胞核大并且染色较深,无导管分化[3]。
此外,还可通过皮肤镜表现来鉴别上述三种疾病[9]。HS虽为良性肿瘤,但也有恶变风险,日本学者总结70例HS病例中有7例发生恶变(恶变率为10.00%)[3]。一旦确诊本病,应立即行手术扩大切除,一般手术治疗后随访无复发或恶变,但也有患者随访时复发并恶变[10-11]。因HS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且本病有恶变风险,所以正确认识并诊断本病对于皮肤科医生及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略。
来源:王宁,杨鹏举,拓惠惠,杨雅杰,杜文倩,郑焱.腹股沟单纯性汗腺棘皮瘤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35(11):-.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