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发展至巅峰阶段产生的一种武术形式,因其自身具有的理论文化及可被人群广泛接受的适应性,且实际显现的健身效果及技击效果而受到国人的重视以致代代相传,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并学习,许多外国人开始学练太极拳,上海人民公园七号门进去的推手角经常会出现三二个外国人的身影,足以说明这一现象此其一。
太极拳本质上说来,是人运用自己的头脑及躯体求圆的运动。而圆面积的求法是;半径乘以兀的平方,而兀即是那著名的无理数:3·……不可循环之小数。关于这一点,希望引起同道们的重现,因为其是不可循环之小数,故我们求出的那个圆面积,乃至于圆体积,从理论上说来是不可能达到那个绝对的正圆”,只能是无限地逼近那个正圆”。
这里引入二个概念:在线性代数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引用在求圆的过程中,你可以无限地逼近那个正圆但永远不可能达到。同样在高等数学以微积分的方法求圆有二个方法:一个是先设定一个正方形,然后用一个个由外向里的线段去求那个正圆。第二个方法是先设定一个中心点,然后用一个个由里向外的线段去求那个正圆。
其共同点还是上面的那句话:你可以无限接近地用你的头脑指挥自己的躯体通过反复地练习力图求出那个正圆但是,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完全达到那个正圆的。
因此,对于我们每个太极拳习练者是一个清醒的警示,即:永远不要骄傲,要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更有英雄在前头,每一个习练太极拳者都是在求证那个正圆过程中的行者,要从理论上明白艺无止境的深刻内涵,你就不容易自满,永遠保持一种虚心学习,勤奋练习,持之以恒的习惯,技艺上的进步,就会比较地快,比较地多,比较地恒定。此其二。
太极拳是以阴阳相济为根本指导思想的一种拳术,所谓阴阳相济就是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且还不能一阳九阴,二阳八阴,三阳七阴,四阳六阴,反之亦然,而是要五阴五阳方为上手,妙手。才是真正的阴阳相济,当然,这又是我们每一个习练太极拳者可以毕生追求而永远不可达到,只能无限地逼近的那个境界,这也就是在追求这无限地逼近中,乐趣才永不熄灭,技艺永无止境,我们的身体在追求的过程中得益良多,且意趣盈然,故引领天下太极拳迷们乐此不疲,终身修练。
那么如何练好太极拳呢?
如前所述,既然太极拳根本上就是要做到隂陽相济,大道至简,就是要开中偶合,合中偶开,吞中有吐,吐中有吞,收中有放,放中有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而要做到这一切必得从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中去慢慢习练,从中体悟。
你说得太空泛,究竟怎样去练呢?二个字:对拔”。
所谓对拔就是你在动作上有向外的意思,一定得有向里的意思;你在动作上有向下的意思,一定得有向上的意思;你在动作上有向前的意思,一定得有向后的意思;你在动作上有向左的意思,一定得有先向右的意思。反之亦然。凡此种种,不可能一一枚举,因为这圆可以是立圆;可以是平圆;可以是斜圆;可大而无外;可小而无内;这圆可以是三百六十度,每一度是一个圆;还可以是三千六百度;三万六千度;不可穷尽。且这对拔产生的不仅仅是现在所说的是个外圆,还有内拔,产生的内圆,乃至于那个小而无内的无形圈,正是我们习练太极拳的人们,在习练的过程中去体悟,去感受,去享受其过程中的乐趣,以及其所带来的健康。
你下得功夫越大,越正确,那么就可达到越细腻,这细腻就表現在那绵绵不绝的越来越小越来越短的弧线段中,将这弧线连接成一圈即是我们所追求的圆。也正是这个原因,要求我们在行拳的过程中,要轻,要灵,要松柔,要慢而勻,要用意不用力,要中正安舒神是頂,要分清虚实。也正是为了要做到以上诸要点,則要求我们在行拳时要做到身法十要。要虚领顶劲,要气沉丹田,要沉肩坠肘,要涵胸拔背。
噢,对了,这涵胸拔背現代印刷书中省将其印成了含胸拔背再加上一些拳友或者拳友的老师们,自身习练中,领悟上的想当然,以讹传讹,将其演练得构头缩颈,胸瘪背弓。请注意这涵字的本义是包容,涵养,海涵之义。是那个自来水笼头打开后再关闭,有时你会发现水笼头上悬着的那一颗阳光下亮晶晶的水珠,你自己去观察一下,是圆的,悬在那里。所以,听说杨式太极拳传人在关门授徒时,从一开始就要求从能够开胸,开肩,开胯练起,要打开,伸展,不要缩瘪,才能通过恒久的正确的练习逐渐做到气若车轮,腰如車軸。才能於推手时,接手即使对方的意,气,力,劲均在气轮之上,到不了自己的轴心来,才能应付自如地做到引进落空。。当然这又不是仅仅只是因为这项练好了就能做到的。
由此可见习练太极拳必须勤於习练之外,首先需要明白道理,道理不明,只是勤於练习,当然对于身体健康还是有好处的(在姿势基本正确的前提下)。但是若要进一步能将其既能强身健体,还能防身技击的高度,則必须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明道理,就需要多读书,多学习。
那么太极拳理论书籍有很多,应该从哪里开始呢?
笔者认为:太极拳的理论书籍是有很多,但也不是如同中医医学典籍那么形容的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就是学习中医理论也不是泛泛地去学习,而是首先要学习黄帝内经,傷寒论等经典著作学起。
那么太极拳的经典文章是什么呢?
笔者从四十多年的学习中认为其中三篇文章是属经典:其一是王宗岳的巜太极拳论》其二是武禹襄的巜太极拳经》以及巜十三势行功心解》。这三篇文章共一千二百字至一千五百字之间,不祘太多。这三篇文章没一句废话,字字精当,故应作为学练太极拳的必学,精读之文,精读者,熟读能诵也。以便随时在行拳时领悟,当然不是在行拳之中去想文章中的词句,而是在行拳,推手征悟之间,在拳友谈论拳理之间,因为某些问题争执不己时,文章中的某些句段会在此时脱口而出,经常,反复如此这般,那么文章中的文章句段会逐渐印在脑海中,落在行拳中,指导自己的行拳实践。一旦发现自已的行拳姿态与文章中的某一论述不同,就要查原因,逐步纠正错误的错误的身法,步法逐步从一个层次走向另一个较高的层次,当然,这也是笔者始终追求的一个目标,并不是说笔者已做到了这些,而是自已定的努力方向,努力途经,努力的体会而已。可能亦有不妥不对的地方,时刻自省,加以纠正,即便如此,可能还会有差池,那么,只有时时习练,时时体悟,心存敬畏,时刻准备丢掉已被确认是错误的东西,向先进者学习,而要做到这一切,首先需练拳从慢练练起,慢而不能停顿,就需要明白太极之理是由无极而生,是无中生有,一动即有陰阳,且这一隂陽是由腰部命门处臌胀而用意识传达到四肢百骸来做到的隂中有阳,阳中有阴,通过习练逐渐做到的接近于阴阳相济,因为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而不会有停顿,才能使行拳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经曰:动若江河者是也。只有在长期的太极拳习练中注意了命意源头在腰隙,手与足只是在腰部命门的外拔与内拔中外露的东西。与此同时,还需注意分清了虚实,做到了中定,做到了身法十要,那么就可使行拳缓慢,均匀,饱滿,毫无停顿,滞重之感。因为都是由命门的臌张饱满地充盈到四肢百骸(外拔)再由极点而转向命门的收缩,团紧地连带四肢百骸以内引、内领(内拔)舒张与收缩的关键位置是在命门,手足四肢只是其外延部分,并且这种外延是用意不用力地轻灵地送达并感知,因此,需要太极拳习练者神舒体静地默默习练默默盘架子,而这一切唯有缓慢地动作中才能细细体悟,才能充分做到位。
那么究竟该慢到什么程度呢?
以杨式八八势太极拳为例。笔者以为可以将初始阶段的二十分钟行一趟拳为起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熟悉架子,熟记套路为主。在熟悉架子熟记套路的基础上,努力将架子练得细腻,边边角角练得圆润,没有明显的停顿,转折亦需勻而缓,就自然而然地到达了第一阶段,四十分钟一趟拳为基准。
然后在此基础上细细体悟源自命门的动力源在各舒张伸展的过程中,同样在源自命门的收俭,脊柱的垂直平行前行的带动下,各收缩牵动住来气贴背的那种细腻的舒服感,尤其是转折处的臌脹,源自中轴的自转以及四肢躯体围绕中轴的公转,亦是缓慢而均匀地舒张或圆曲地碾转,外加调息的自然而然地缓慢均匀深长,此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练到六十分钟,为第二阶段。
至此习练者已可较好地掌控自己的呼吸,无须特别刻意就能做到行拳与呼吸缓慢而均匀的呼吸配合,以及运动的进一步圆润,饱满,做到整体的中心的分清虚实地体悟其中的分分毫毫的运动变化,圈与圈之间的衍接变化,以及顾及到中定与大致说来立圈,平圈,斜圈,以及每一角度不同变化乃至于对称地反方向走圈的变化,而后,还要顾及到内拔”的同样涵义,即反之亦然的同样过程,那么你就能毫不故意的,自然而然地,一动无有不动地均匀缓慢地行拳八十分钟,为弟三阶段。
所以,拳论讲: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拳者意也笔者的体会是是若能一动无有不动地行拳八十分钟,那么拳里面的内涵会增加很多,具体说来就是於推手时会有一种比一般轻的人更轻,比一般感觉灵敏的人更灵敏,较之一般的人有一种更能粘住,跟住对方,劲走对方之背的感觉。
我顺人背谓之粘这我顺人背,决不是一定要使自己的手,身,在对方之背,而是既使俩人正面接手,亦要立即有我顺人背之意思,这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是由于你行拳八十分钟后达到的那种轻灵松空的掌控,然后,对手较之你有不够轻灵松空之处,你即可轻易地知觉对方劲的来路,力量,方向一目了然,自己劲的意思已在对手的背后,从而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行拳时为什么有些人在讲要等拳,这等拳笔者以为:就是你在行拳时,不要事先预设下一个动作是什么,而是要在行拳之中,俟上一拳意已尽,下一拳意(招式)未出之时,先等待下一拳意出来然后再缓慢而舒勻地行出拳意,谓之等拳即是不主动,平时行拳养成好习惯,就可渐渐体会到: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那种感觉来。
拳论讲:先在心,后在身。也就是说行拳时首先应注意:心先动,形在后练得好了之后,应该是心形之间并无明显的间隔。此其一。其二是行拳每一举动之前应先动命门,即:腰为纛,腰部是命门的所在且命门穴是在腰部的中间,皆因在命门先行展开的情况下,连带着四肢百骸,尤其是两手的运动而运动,才能在命门的作用下逐渐做到身体各部位依次展开到应有位置,收敛时亦应随着命门的内拔而逐渐由外而内地依次收缩,并使各收缩之外延部份亦连带,而这种连带是用意不用力地连带,否则,就是偏硬。我们常说,转换重心、须注意重心的平移,亦就是说:在行拳时,习练者的重心移动须在运动中平行地移动重心,其中的关窍即是注意意守会阴穴,那么如何具体地做好这一点呢?拳论中关于身法的要求常提到要溜臂提肛,也有的拳师为了较为明确地指导具体该注意到身体的哪里,提出了注意腹股沟的内敛与臀围线的前移(如上海江湾体育场周老师语)而近代名手王培生前辈则提出要小腹上翻,与小腹下翻的论点也和这有关糸,诠释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据笔者理解,其平移时意守会阴,与溜臂提肛,与腹股沟内敛,臀围线前移,以及小腹上翻、小腹下翻这四个方面的诠释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行拳关键点,具有相辅相成的点拨作用。
关于推手与行拳的关系,笔者以为:能较为完整地习练整套动作的基础上,及时地进行推手训练,有助于提高对拳为什么要这么练的理解,这里面有太多的东西可讲,但是又很难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因为师承不同,注重的方法不同,会延伸出许多种不同的习练方法,很难说清楚对与錯,但是,无论如何,还是不能不推手,因为只有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不断地改变自已的惯于用力,或用暗力(这还是用力而已,并不是用劲,用劲是用意不用力去做到的)的习惯,才能逐渐领悟其中的奥妙意趣,一层功夫一层理。笔者自忖并非才高识妙,不敢妄语。有道是山外青山楼外楼,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艺无止境者是也。就止打住。是文仅仅是个人习练太极体会而已,有否玩味,各凭缘分或收取,或弃之,笔者曾多次在多种场合讲过:要想练好太极拳除了要多练,多看,多读书,多悟,之外还讲过练好太极拳是要有一点缘分的。
写完以上一文,尚觉有些事情还是没有讲到,讲完,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故还是要在此补充讲三点。
其一:陰陽相济与舵飞轮。
舵飞轮是瑞士钟表大師路易·宝玑先生在年发明的一种调速装置,舵飞轮机构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对钟表机件造成的误差。舵飞轮表代表了机械表制造工艺的最高水平,整个擒纵调速机构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够转动,以一定的速度不断地旋转,使其把地心引力对机械表中擒纵糸统的影响减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时精度,由于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已经把钟表的动感艺术美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历来被誉为表中之王(摘自百度百科·陀飞轮)这个问题的提出太专一,不利于我们如何和太极拳联系起来。但经过学习了解,大致上的意思是三百二十年前的钟表制造有一个大问题:即走时不准,误差很大。然后钟表师路易·宝玑先生发明的这种舵飞轮擒纵糸统,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大难题。通过观察具体的舵飞轮图象,其是一个并不太复杂的有点像半圆八字的钢结构,其表中游絲就在其中不停地晃动着。
仔细想想,你会恍然大悟:这一现象正好暗合我们太极拳习练者通过恒久,正确的习练,使我们的纛能够避实就虚地运行于隂陽相济之中,并能收敛入骨。此其一。
其二:中正安舒与渐开线。
渐开线是曲线的微分几何上互为表里的概念。
噢,你说得太复杂了,搞不懂的。不忙,沉住气。用不着搞那么懂,只须百度一下渐开线看看那张图,你就会明白笔者讲得一点也不玄胡,就是太极拳行拳时要不但守住腰为纛的中正,中定,而且还需腰纛的移动与旋转角度必须很小很小,小得只有你自己能够感觉到,如果他人能感觉到你腰纛的移动与旋转,那这人的太极功夫一定在你之上。为什么必须很小很小,因为漸开线原理说得很明白:旋转角度越小,其外的延伸线是一条弧线。旋转角度越大,其外的延伸线是一条斜直线。
道理就在这里,太极拳须处处走圆线,走弧线,就会泯行动轨迹于动态之中,从而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才能做别引进落空,才能做到牵动四两拔千斤。圈里有人这样说事,四两拔千斤没有一千零四两怎么去拔千斤。我无言以对。没法说。不说也罢。
只是讲一个原理,或者讲一个现象:一个物件由于某种原因处于倾斜的状态,如果倾斜度小于5度,其不会倒下,小于10度还是不会倒下,但是到了倾斜14度,或者15度这个时候,一个很小的力量,就可使其倒下。笔者不是专业的物理学者,讲得这些并不一定符合物理知识的真实数据。但是,话糙理不糙。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还望读者诸君能見其精神实质就行。那么有人说就祘你说得这些在理,但是,一个壮实很多的人,怎么会被引动呢,这就是我们太极拳习练者要做的事情了,就是你要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使自己较别人更为轻灵空松。二人较手,你不要老是想着怎么去进攻他人,他自己会在运动中送上门来。此其二。
其三,脊椎盘前后角与推手灵敏度之关系
人的脊椎盘在结构上有前角与后角,其间有椎间孔,36对脊神经各各串行其中。注意听,请不要烦燥。我们推手训练,无非就是训练我们的双手乃至全身(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进入脊椎盘之前角(或者是后角)再自脊椎盘之后角(或者是前角)通过传出神经,接到(效应器)。整个过程并不经过大脑思考。说白了,这就是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神经学基础。也是习练太极拳者能够通过恒久而正确的练习,(包括推手训练)从而做到后发先至,应手而有的程度。
柔兆太极年5月16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