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腹股沟疝症状
腹股沟疝严重
腹股沟疝手术
腹股沟疝治疗
良性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术后

小儿推拿动图版

北京冻疮防治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5986.html

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在儿科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作用于患儿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整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因此,小儿推拿可以用来治疗小儿发烧、腹泻、遗尿、咳嗽、便秘等疾病。

小儿推拿常见穴位

补肺经/清肺经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次。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下图,清~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

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次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上图。约推~次。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

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次

穴位:天门(攒竹)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揉太阳

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次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伤风感冒怎么推?

小儿风寒感冒的穴位按摩

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

①重推三关穴次。

②揉外劳宫次。

穴位:外劳宫(外劳)

位置: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约揉50~次。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腹泻,肠鸣等。③双手提拿肩井穴部位肌肉5~7次。

穴位: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操作: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称拿肩井,约捏拿5~10次。主治:感冒,惊厥,肩背部疼痛。④用食、中指揉二扇门50次,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

穴位:二扇门

位置:在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中。

操作:用两拇指甲掐揉之,掐5~10次,揉~次。

主治:惊风,昏厥,身热无汗。

小儿风热感冒的穴位按摩

症见发热重,微恶风或恶寒,咽痛,口干,有汗,面赤,鼻塞,流黄涕,咳嗽痰黄,舌边尖红,苔薄黄。

1、清肺经次,清天河水次。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上图。约推~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2、按揉大椎穴1~3分钟。

穴位:大椎

位置: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操作:以中指端按揉,或用拇指与食、中、无名等指作对称用力,捏挤大椎。按揉约~次,捏挤10~15次。

3、以掌横擦骶尾部,以透热为度。

4、拿肩井3~5次。

穴位: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称拿肩井,约捏拿5~10次。

主治:感冒,惊厥,肩背部疼痛。

5、咳嗽痰多者,加按揉天突、丰隆穴各1分钟,推小横纹次,推膻中次。

穴位:天突

位置:胸骨上窝正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揉。约15~30次。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恶心,呕吐等。

穴位:丰隆

位置: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约1~3分钟。

主治:痰多,气喘,胸闷等。

穴位:膻中

位置: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次;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约50~次。

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等。

6、高热惊厥者,加清肺经次,清心经次,推涌泉次,清天河水次。

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下图,清~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穴位:涌泉

位置: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腹自足跟推向足尖,称推涌泉。见右图,推~次。用拇指端在穴位上按揉,称揉涌泉,见左图。揉30~50次。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

小儿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的穴位按摩

1、食欲不振者,加揉板门次,摩中脘3分钟,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穴位: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部。操作:用拇指端在大鱼际中点按揉,约揉~次。主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积滞,阻泻,腹胀等。

穴位: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操作: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穴位: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约1~3分钟。主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便秘,四肢无力等。随证加减如流鼻涕、咽痛等症状重者,常用手法加

①点揉风池穴1分钟。

②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

穴位:虎口(合谷)

位置:拇、食两指之间凹陷中,第2掌骨之中点边缘处。操作:用拇指按揉或拇、食二指对称拿之。约拿3~5次,揉~次。主治:风寒感冒,口眼歪斜,牙痛等。③多揉太阳穴。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如高热者,常用手法加①清天河水次,清肺经次。②直推脊柱5~10次。

穴位:脊柱

位置: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称推脊柱,约推~次。主治:脱肛,便秘,泄泻等。③搓擦涌泉次。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常用手法加①补脾经次,推三关次。

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下图。约推~次。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穴位:三关

位置:在前臂桡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条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约推~次。按揉中脘、足三里穴各1分钟。

穴位: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操作: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注意:推拿治疗效果虽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疳证脐疗方

来源《验方新编》

组成:葱白3根,苦杏仁、生栀子、红枣各7个,芒硝9克,酒糟30克,白面9克。

用法:上药共捣成泥,分摊两块布上,前贴脐,后贴对脐的背部,用带捆好,连贴3日,未效换药再贴。

主治:小儿疳积。

来源《理瀹骈文》

组成:黄芪、神曲、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厚朴、槟榔、山楂、麦芽、陈皮、益智仁、木香、砂仁、山药、莪术、使君子、川楝肉、胡黄连、芜荑各15克,以麻油熬,黄丹收,加朱砂3克搅匀成膏,取3克膏油摊牛皮纸上制成膏药。

用法:取膏药1贴温化贴脐,连敷3天,换膏再贴。

主治:小儿疳证。

来源《中医杂志》

组成:杏仁、桃仁、皮硝、栀子各10克,白胡椒7粒,葱白7根,共研细末,为1次量。

用法:上药粉加鸡蛋清1个,白酒5毫升,调拌成膏,用纱布扎成两个药饼,外敷脐和命门穴,24小时换药1次。

主治:小儿疳积。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

组成:元明粉3克,胡椒粉0.5克,研细拌匀,为1次量。

用法:上药放脐中,外盖塑料薄膜和纱布,以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敷1-5次。

主治:小儿疳积。

来源《湖北中医》

组成:桃仁、杏仁、栀子、白胡椒各9克,压粉,为1次量。

用法:取上药粉,以蛋清、白酒调成糊状,涂在布上敷于脐部,2天换药1次,1周为1疗程。

主治:小儿疳积。

遗尿脐疗方

来源《理瀹骈文》

组成:煅龙骨压粉。

用法:以醋调药粉3克,敷脐,常规法固定。

主治:遗尿。

来源《中医外治法集要》

组成:硫黄30克,大葱克。

用法:硫黄研末和大葱共捣如泥,烘热,装纱布袋,敷脐,外用纱布包裹,或用胶布固定,每晚1次,连敷7-10天。

主治:遗尿。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

组成:硫黄3克,葱白1节,为1次量。

用法:硫黄和葱白合捣如膏,睡前将药膏外敷脐,以绷带固定,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次晨取下,每晚1次,连用3-5次。

主治:小儿遗尿。

来源《中医杂志》

组成:复盆子、金樱子、菟丝子、五味子、仙茅、山萸肉、补骨脂、桑螵蛸各60克,丁香、肉桂各30克,共研细粉,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取药粉1次,放脐中,滴一二滴白酒后,再贴上暖脐膏,或用纱布覆盖,外加塑料薄膜,用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

主治:遗尿。

来源《江苏中医杂志》

组成:炮附子6克,补骨脂12克,共研细末,另取生姜30克捣成泥状,为1次量。

用法:上药混合拌匀成膏状,填入脐中,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封,5天换药1次。

主治:遗尿。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甘草50克,白芍、白术各20克,3味药混合,水煎两次,每次1小时,两次煎液混合,浓缩成稠膏状,加硫黄50克,白矾10克,烘干压粉。

用法:每次取药0.2克放脐中,上盖纸片和棉花,以胶布封固,3-7天换药1次。

主治:遗尿。

来源《江苏中医》

组成:麻黄2份,益智仁1份,内桂1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取3克药粉,以少量食醋调成饼状,敷于脐部,外以胶布固定,36小时后取下,间歇6-12小时,再以上药填脐,连敷3次后,改为1周敷药1次,连敷2周,以巩固疗效。

主治:遗尿。

哮喘脐疗方

来源《幼幼集成》

组成:吴茱萸1.5克,胡椒7粒,五倍子3克,共研细末。

用法:以酒调上药作饼敷脐,常规法固定。

主治:小儿喘急,虚脱。

来源《理瀹骈文》

组成:白丑、黑丑各15克,大黄30克,槟榔8克,木香5克,共压细粉。

用法:以蜜水调药制饼贴脐,常规法固定。

主治:小儿哮喘。

小儿厌食症脐疗方

来源《中医杂志》

组成: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10克,炒莱菔子6克,炒内金5克,共研细粉。

用法:上药加淀粉1-3克,用白开水调成稠糊状,临睡前敷于脐上,再用绷带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为1疗程。不愈者,间隔1周,再行第2疗程。兼症药物加减:乳食停滞,加陈皮6克,酒大黄5克;水湿困脾,加白扁豆、薏苡仁各10克;先天不足加人参3克,干姜5克,灸草6克;脾胃虚弱加党参、山药各10克,白术6克;恶心呕吐,加半夏、藿香、枳壳、诃子各6克;大便稀溏,加苍术10克。

主治:小儿厌食症。

来源《河北中医》

组成:生杏仁去皮,栀子,小红枣(男用各8粒,女用各7粒),黍米一小撮。

用法:将黍米和红枣放入碗中,加适量水,上锅蒸20分钟,取出,待凉后,将枣核去掉,再加入杏仁和栀子粉,共捣如泥状,平摊一块黑布上,贴于脐部,用胶布固定,24小时后去掉,以皮肤出现青色为度,连敷2贴。

主治:小儿厌食症。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大黄、大白、白蔻仁、神曲、麦芽、山楂、良姜、陈皮各等份,共压细粉,用凡士林调成膏状备用。

用法:每次取莲子大药膏置于一块4.5*4.5厘米橡皮膏中央,药膏对准脐心贴敷,四周粘牢,每次敷8-12小时,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主治:小儿厌食症。

来源王宜新等。

组成:白术克,茯苓克,炙附子50克,干姜50克,神曲克,生山楂克,麦芽克,用毫升水浸2小时,煎30分钟,取滤液,再加水复煎1次,两次滤液混合,浓缩成稠液,加黄连粉60克,肉豆蔻粉60克,烘干压粉,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取药粉0.1-0.3克放入脐中,上压一干棉球,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用3天停3天,1周为1疗程,连用1-2疗程。

主治:小儿厌食症。

来源魏振装

组成:木香、白术、生山楂等20余种中药,经科学加工,取18克药料装入布袋内制成药芯,将药芯装入小儿兜中,做成脐疗兜。

用法:药芯中心对准脐部佩戴,只白日应用。

主治:小儿厌食、腹泻、便秘、夜惊。

小儿脱肛脐疗方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艾炷。

用法:灸脐中,壮数可与年龄同。

主治:脱肛。

来源经验方

组成:升麻、党参、车前子、五倍子等量压粉。

用法:每次取药粉0.5克,与蓖麻子10粒共捣成泥,外敷脐部,常规法固定,每日用药1次,连用5天。

主治:脱肛。

小儿腹股沟斜疝脐疗方

来源《全国第二届中医外治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编》

组成:肉桂30克,蜘蛛3克,麝香1克,分别压粉,混匀备用。

用法:取药粉0.5克填入脐内,外贴黑膏药,贴至膏药自行脱落为止,一般1个多月脱落,同时服药治疗如咳嗽、腹泻、便秘等兼症。

主治:小儿腹股沟斜疝。

来源《陕西中医》

组成:母丁香研粉,装瓶备用。

用法:取粉填满脐,常规法固定,2天换药1次。

主治:小儿疝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gugoushan.com/fggnss/676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