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顺,还是剖?大部分准妈妈心中大概都有过这样的思量。在现代医学技术条件下,剖腹产极大的降低了危重产妇的死亡率,提升了新生儿存活率。这一现代产妇的福音,有着古老而富于神话色彩的历史,它见证了数千年来女性为人类生育繁衍所付出的血泪代价,也见证了医学科技发展的双刃剑是如何推动进步和制造麻烦。
切开肚子,取出胎儿,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曾记载了这样的传说。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写道:“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就是说:楚国先祖陆终的六个孩子都是剖腹产出生。希腊神话中,记载医药之神Asclepius由剖腹产诞生。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从其母右肋下出生,七日后其母去世。甚至,剖腹产的英文“cesareansection”,相传是因罗马大帝凯撒由剖腹产而生,故而得名。但这些传说,带着宗教和神话的色彩,大多不足为信。
关于剖腹产最早的权威纪录,来自公元前8世纪著名的罗马法:“在破腹取出孕妇肚子里的婴儿前,禁止将孕妇埋葬。”这也就意味着,破腹产大多是在已去世的孕产妇身上开展。孕产妇死亡后,胎儿在子宫内仅能存活5到20分钟,这时,几乎不懂解剖知识的助产士,胡乱切开腹部,取出的胎儿,也是非死即残,存活率非常低。
文艺复兴时期,比利时医生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横空出世,详细描述了女性骨盆内解剖结构,为产科手术奠定了理论基础。16世纪后,活体剖腹产的病例报道开始出现。年,德国医生特劳特曼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有完整记录的剖腹产手术。这位母亲在分娩前突发腹股沟疝,只得通过手术一试。医生在取出胎儿后,不缝合切口,只靠子宫自然收缩来止血。产妇在术后25天死于出现和感染,但孩子活了下来。
19世纪前,没有麻醉,不知细菌为何物,没有抗生素,不会缝合子宫……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剖腹产是在危急情况下,极少数医生敢于尝试的方案。当时还有反对剖腹产的联盟,甚至,有医生认为:“施行剖腹产术就等于杀害产妇。”
剖腹产真正发挥作用,是依赖于近代输血、无菌操作、麻醉、止血等手术关键技术的革新。
年,英国产科医生詹姆斯·布伦德尔为一位产后出血的孕妇输入了毫升的血液,把产妇从死亡线上拉回。
年,维也纳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发现,导致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产褥热是产科医生携带和传播的。产科医生从事尸体解剖后,直接去查房或接生,不干净的双手将“死亡因子”带给了产妇。麦尔维斯提出通过用漂白液洗手来切断传染源。几十年后,巴斯德开展了微生物学的研究。年,李斯特提出了外科无菌术。随后,抗生素也陆续用于术后感染的预防。洗手和消毒理念,使得产妇的死亡率大幅下降。
乙醚麻醉手术公开展示后,轰动世界。,英国产科医师詹姆士·辛普森用乙醚为骨盆变形的产妇做分娩镇痛,年他又开始应用氯仿麻醉,特别是维多利亚女皇使用氯仿麻醉生下王子后,氯仿麻醉得到公认,被应用到剖腹产中。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剖腹产手术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意大利医生爱德华多·波罗在进行剖腹产手术时,将产妇子宫也切除了。这一大胆尝试虽然避免了感染,大大降低了产妇死亡率,但却剥夺了女性再生育的权利。年,德国医生MaxSanger首创子宫体部纵切口剖腹产,并首次提出子宫缝合是剖腹产的必要步骤,这成为产科的历史性转折。
从年开始,医生开始在子宫下段行横切口取出胎儿,它的优点是出血少、易缝合,手术后不易发生粘连、子宫切口的愈合也比较牢固,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手术方法。
进入20世纪晚期,剖腹产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并且呈快速上升趋势。曾经,只有在出现难产、胎儿窘迫等情况下,不得已而进行的剖腹产手术,摇身一变,成为了产妇们的宠儿。很多女性因为惧怕生产疼痛,或者担心顺产失败,甚至为了指定“黄道吉日”生产,而要求进行剖腹产。高剖腹产率反而成了一个国际问题。
这一点在中国尤其突出,20世纪90年,中国剖腹产率尚不足10%,之后就一路猛涨,一度超过50%,而世界卫生组织对剖腹产率设置的警戒线为15%。《柳叶刀》年数据指出,中国25%的剖腹产并非出于医学需要。
医学家弗兰克富曾忧心忡忡地指出:“大规模地进行不必要的手术,在若干年后,便会发现,这是错误的。”对于无必要的剖腹产带来的潜在危险和长远负面效应也引起了中国卫生主管部门的重视,年中国公布的剖腹产率降到了36.7%。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尽管剖腹产为拯救危重产妇、胎儿生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绝非万全之策。自然分娩永远是人类生育繁衍的最好方式。
文/宣传部徐璐
图片源自网络
来源/《北医人》第79期
编辑/王景茹徐璐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