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上长了个“鼓包”,时隐时现,这是得了什么怪毛病吗?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疝病,俗称疝气、小肠气。
疝病老年患者的基数不少,但是有些人不视它为疾病,能忍则忍,不懂越早治疗恢复越好、手术并发症和危险也越小。
有因老年人观察力弱、痛感弱或羞耻感不去医治,很多一直拖到紧急才手术。
也有因患者高龄,并发症多,家人怕其身体条件无法承受住手术,而婉拒。
如何是好?
01
无锡二院普外科为80岁老人解除疝困扰
近日,80岁的杨爷爷感觉左侧腹沟经常会有一个小肿块突出来,而且每天起床活动痛得厉害。
近几个月发现包块逐渐变大,有鸡蛋大小,咳嗽时、重体力活动后、长久站立后包块明显突出,并且坠胀不适,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这才在医院就诊。
经过查体,结果发现是疝气引起的,需要进行疝气修补术。
因为当时他有心绞痛等基础病史,常规手术风险极大,所以并未及时进行手术。
通过多方打听,杨爷爷家属了解医院普外科在治疗疝气方面有着丰富经验,于是慕名而来。
医院时杨爷爷还是满心忐忑,毕竟是这么多年的老毛病,在向陈义钢副主任医师说明情况后,陈主任宽慰了杨爷爷的心,“大伯,医院已经做得很成熟了,您放心!”
考虑到他年龄较大,伴有冠心病等特殊情况,腰麻和硬膜外麻醉都不能耐受,经过反复研究并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最终二院普外科团队为杨爷爷实施“局麻下疝无张力修补术”。
02
手术、麻醉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对于疝气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很重要,目前治疗疝气的手术方式多种多样,比如传统疝修补、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腹腔镜等,就连麻醉方式都多种多样,例如局麻、硬膜外麻醉、全麻等等。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首先考虑自身条件,“因人制宜”才是关键。
医院夏加增副院长的带领下,其普外科团队为杨爷爷制定了详细的手术计划及术后恢复方案。
娴熟的手法、高超的技术,整个手术干净利落,每个环节衔接流畅,普外科陈义钢副主任带领范新奇医师在患者的腹股沟区留下5cm的左右切口,仅用了40分钟就成功完成手术。
“局麻下疝无张力修补术”十分考验医者的手术功底,需要熟知腹股沟区域的解剖。
切口美容缝合不需拆线
陈义钢副主任医师介绍道,以往施行腹股沟疝手术大多采用全麻,对于高龄且基础疾病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对心肺功能造成较大影响,风险较大,费用偏高。
而“局麻下疝无张力修补术”对于一些心肺功能不良或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更加安全。
但是愈后需要密切观察,以防伤口感染、局部积液等并发症。
另外,患者次日就可下床活动并正常饮食,不适症状明显改善。
近年来,医院普外科不断提高专科诊疗能力与医疗服务质量。局麻下疝修补手术作为无锡市卫健委的适宜推广项目,已在锡市多个社区卫生中心进行科普推广。
手术治疗是治愈腹股沟疝、腹壁切口疝等疝疾病的有效方法。
陈义钢副主任医师表示,在临床中他经常会碰到一些病人,对疝气的治疗存在不少的误区,“有些人觉得,小小的疝气,又不疼,也不影响生活,就不用管它。”还有一些病人觉得,“我绑一个疝气治疗带或吃点中药调理一下就好了,不用手术。”
疝气开始症状不算严重,但拖久了会导致疝变大,甚至导致各种并发症,病情严重时会造成肠坏死、肠穿孔,进而危及生命。
希望广大老年患者重视起来,腹股沟疝绝非小病,医院接受手术治疗。
陈义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普外科主任助理,南医大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目前为美国化学协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中青年编委。已发表SCI文章20余篇,获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四项。擅长: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微创结直肠癌手术、胃癌手术。
木石
深耕健康界
存木石心
具云水趣
笃笃而行
海英导医台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