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院蒋健
编者按《左传·襄公十一年》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虽说如今疝修补片已广泛运用,但如能在疝气早期及时干预、对症处理,使病情不发展扩大,广大男性患者也无须日后受“补轮胎”之苦了。
疝为古病名,出自《内经》大奇论等篇。古代疝病包括多种病证,众说不一。《素问·骨空论》有冲疝、狐疝、颓疝、厥疝、瘕疝、溃疝、癃疝七疝之说;《诸病源候论》为厥疝、症疝、寒疝、气疝、盘疝、腑疝、狼疝;《儒门事亲》为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颓疝;《素问注证发微》为狐疝、颓疝、心疝、肝疝、脾疝、肺疝、肾疝。疝的发病多与肝经有关,故有“诸疝皆属于肝”之说。
可以将古代疝病的临床表现归纳于下:(1)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证,多伴有气痛的症状,故有疝气、小肠气、小肠气痛等病名。如突出于腹壁、腹股沟,或从腹腔下入阴囊的肠段。(2)指生殖器、睾丸、阴囊部位流脓、溺窍流出败精浊物、睾丸阴囊肿大疼痛等病症,包括水疝、颓疝、溃疝、气疝、血疝、筋疝。(3)指腹部的剧烈疼痛,兼有二便不通的病症。《金匮要略》中的“寒疝”就是指的这一类病症。
以上中医所说三类疝气,分别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腹外疝、阴囊生殖器病变与肠痉挛、肠梗阻等腹痛疾病。到了现代,中医所说的疝气已基本上是指腹外疝。
凡腹部脏器经腹壁薄弱或缺损处向体表突出时间,统称为腹外疝,主要包括腹股沟疝、股疝和脐疝。造成腹壁薄弱或缺损原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后天性可因腹壁损伤、感染、肌肉废用所致,它如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妊娠、分娩、腹水、举重等引起腹腔内压力增高以及年老体弱诸因素,都可以导致腹外疝的发生。按病情严重程度,西医将腹外疝分为可复性疝、难复性疝和崁顿性疝或绞窄性疝。
中医对可复性疝的治疗可以期待具有一定的疗效。中医认为疝气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寒湿凝滞、湿热搏结、肝郁气滞、气虚下陷、痰结血瘀,常用方剂有暖肝煎(《景岳全书》)、椒桂汤(《温病条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导气汤(《局方》)、济生橘核丸(《济生方》)、三层茴香丸(《证治准绳》)、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等。
中医疝气虽分多种,但临床难遇典型证型,致使按证出方有如“按图索骥”,并非易事。多年以前,笔者翻阅《实用民间土单验秘方一千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第1版,第82页)中载有治疗疝气方,全方如下:黄芪10g,生白术10g,萆薢10g,小茴香6g,桔核6g,泽泻10g,川楝子6g,毛柴胡6g,台乌药6g,生山楂12g,五味子6g,石莲子6g。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原书谓其“疗效:5~7剂显效。”因忖该方基本涵盖了古代治疝的主要药物,似乎可以此治疗大部分的疝气病。后经临床试用数例,果然屡效不爽。今克服自私念头,将所爱藏之方并附以案例实证公布于此,以便让更多医患看官共同分享。
案1.褚男,43岁,年2月24日就诊。主诉:素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便日行3次,质松散而夹粘冻,伴有里急后重感。经过一个阶段的中药治疗后,现大便1日1次已正常化,粘冻消失。今特别诉说5年多来,右少腹酸胀,右侧腹股沟处反复出现紧缩不适感,乏力时加重,严重时腹股沟处似有物高起疼痛,按之略痛,会阴部滞胀不适,舌红,苔黄腻,脉细弦。另有肾结石病史和慢性前列腺炎病史。患者长期大便不正常,由于有里急后重的症状,临厕努挣,时间既久,似致疝气,且按疝气求治,并兼顾治疗肠炎腹泻。
处方(1):黄芪10g,生白术10g,萆薢10g,小茴香6g,桔核6g,泽泻10g,川楝子6g,毛柴胡6g,乌药6g,生山楂12g,五味子6g,7剂。水煎服。
处方(2):苏木30g,麻黄10g,桂枝10g,川乌6g,草乌6g,4剂。水煎后去滓,趁热坐浴,温洗会阴。
处方(3):炒地榆60g,乌梅60g,焦山楂30g,金银花50g,元胡30g,蒲公英30g,丹参30g,椿根皮30g,神曲15g,麦芽15g,白芍30g,大腹皮15g,4剂(原来治疗肠炎的方剂。方中部分药物剂量甚大,请勿轻易模仿者,否则责任自负。特此申明)。
医嘱:让患者先内服处方(1);同时外用处方(2),用完算数。待以上处方用完,再服用处方(3)以巩固治疗肠炎的疗效。
二诊(3月3日):处方(1)服至第2剂即觉起效,腹股沟处异物感并胀痛消失,右侧少腹酸胀减半。坐用药浴后,觉局部热烫感,会阴部甚感舒坦。大便日行1次,偶尔2次,成形。再予处方(1)、(2)各4剂,嘱先服处方(1),再服处方(2)。
三诊(3月14日)病情稳定如上,将处方(1)、(2)合并成功一方:黄芪10g,生白术10g,萆薢10g,小茴香6g,桔核6g,泽泻10g,川楝子6g,毛柴胡6g,乌药6g,生山楂12g,五味子6g,荔枝核10g,椿根皮30g,炒地榆50g,乌梅50g,金银花15g,元胡30g,神曲15g,麦芽15g,7剂。
四诊(3月24日)大便基本1日1次成形,偶尔2次。右腹股沟不适疼痛消失,近来尿频亦改善。上方再予10剂,嘱服2周。
(未完待续)
(图文编辑李威)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