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丹援医的日子
大家还记得那个写《这一刻我代表中国》的张雷医生么?短短的26句诗,满满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两个多月过去了,他又有哪些新的感想与我们分享呢?
天空飘来五个字
“那都不是事”
文/张雷
张雷在苏丹
我是张雷,西医院普外科医生,是我院赴苏丹援医的五位队员中最帅的一位(这句是在小编威逼下我“含笑”加上去的)。
目前正在苏丹首都郊区、中国医院工作。未来还会医院工作。
想起来到苏丹这么长时间,见了很多对我有触动的人和事。而最让我触动的,是在32批队员与33批队员的送旧迎新宴会上,为每一位32批老队员颁发由苏丹政府制作的医疗援助荣誉证书的那一幕。
看着老队员们在台上拿起证书那满足的微笑,我们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医疗队的光荣传统继承下去,用我们的努力和付出,为缺医少药卫生条件极差的苏丹兄弟姐妹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为苏丹人民培养更多、更好的医疗人员。
从11月工作到现在,我们的援医工作已经走过了82天。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这段日子里援非工作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感受。
Part
1
语言困难
医生要想给患者做好治疗,沟通尤为重要,所以首当其冲的困难便是语言问题,尤其是在门诊。
苏丹人普遍讲阿拉伯语,虽然出国前也接受过几个月地道的阿拉伯语培训,但因地域不同发音差距很大,在语速较快的情况下交流还是很困难。
当地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阿拉伯语,一些知识分子,比如医生和护士会讲英语,但说实话发音真的很销魂。
所以一开始我们与医护人员的交流便是英语加阿拉伯语,而病人大多只会阿拉伯语,便是边说边比划边猜,实在不行就请医护人员帮我们翻译。
好在苏丹人民对中国医生都十分敬重,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明病情,同时在当地医护人员的耐心帮助下,语言的隔阂,并没有影响医患之间的交流。
Part
2
条件困难
这第二道困难便是条件简陋,外科诊室内只有一张检查床,进行体检时没有专门的照明灯、消毒设施,也没有肛肠科非常简单又十分重要的肛镜。
更要紧的是手术室。设备破旧不堪,消毒条件很差,当地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也不强。手术器械老旧,很多都不好用。像腹腔镜、超声刀等在国内早已广泛普及的设备都没有。
所有的手术只能回归最基础、原始的手工作业。没有了先进设备的支持,此时这10多年练就的手术基本功真的是派上了用场,用熟练的技术,大胆的创新弥补了条件的不足,顺利完成了普通外科内涵盖的乳腺、甲状腺、胃肠、肝胆及肛肠方面的各种常规手术。
来这里做的第一例手术是右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在国内早已普及使用人工补片的无张力疝修补术。这里补片材料缺乏且患者经济状况极差,无法负担补片费用,只好采用传统的疝修补术。
术中无菌条件差,止血用的电刀时灵时不灵,我们只好处处严密结扎止血,反复冲洗清洁手术创面。当时真的担心手术切口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直到术后每日换药观察病情发现患者恢复良好,没有任何并发症出现,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而看到同病房同一天当地医生做的疝修补术后患者切口出血、阴囊血肿难受的坐立不安时,真希望所有苏丹患者都能得到最好的治疗,同时也心想总算没有给祖国丢人,没有给我们西医院的品牌抹黑。
Part
3
气候炎热
再下来难以适应的就是气候。这里非常炎热干燥,常年气温在38℃左右,湿度基本0%。医院的空调十分老旧,制冷效果很一般。一上午门诊早已口干舌燥嗓子冒烟,而一台手术下来更是汗流浃背。
再加上当地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比较低下,手术准备、患者交接等流程十分缓慢。经常手术结束已经2点左右,回到驻地很多人都已午休,饥肠辘辘的我们才赶紧吃午饭。
但作为医生,最终看到患者手术成功恢复良好时那开心的笑容,内心早已充盈满足感。
虽然说,援医的过程有着“重重困难”,但对于医生来说,只要见到病人,我们的眼里便只有病情。
语言可以有国界、条件可以简陋、气候可以炎热,但治病救人没有国界、没有条件可讲。
对我们而言,这些“困难”从来都不应该、也不会成为问题。和“中国医生”所肩负的责任和荣耀相比,面对任何困难,天空只会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往期回顾
1
在苏丹援医的日子2:这一刻我代表中国
2
在苏丹援医的日子6:我是中年大叔,也是中国医生
3
我在达马津,为您讲述援医路上的故事
西安医学院一附院
医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