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无意中发现自己孩子的小肚子上有一个两侧下边有包块忽大忽小。”
很多次我在值班时就有孩子家长抱着孩子过来说,孩子今天无缘无故的总是哭闹,有些孩子甚至还有恶心、呕吐,以为是闹肠炎,但仔细查体才发现小肚子下边的腹股沟处(腹股沟:连接腹部和大腿的重要部位,俗称的大腿根、人鱼线处)有一个包块,孩子大点儿的会指出是这里疼痛,小点儿的只能全身检查才能发现。这个包块是什么呢?
腹股沟疝(疝气)
01
—
什么是腹股沟疝呢?
腹股沟疝俗称小肠疝气,是常见的腹壁先天性发育异常,是大腿根部大多可以自行回纳的鼓包,站着或者肚子使劲时包块就会出现,平躺就消失了,包块里面大多是肠管,由于肠子里有气也有液,当挤压包块的时候就会发出咕噜咕噜的气过水声,所以老百姓也就称之为小肠串气。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以老年患者及儿童多见,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嵌顿、肠梗阻,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肠坏死、肠穿孔、感染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有腹股沟疝的孩子,大多数时候,能在大腿根部,即腹股沟的位置观察到突起,特别是孩子腹部压力增大的时候,比如哭闹、排便等,突起会更加明显。但是也有突起不明显甚至是不可见的时候。
所以家长要注意观察,在突起比较明显的时候最好可以拍张照片,这样带孩子就诊的时候,可以帮助医生对孩子的情况进行更好的诊断。
02
—
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小儿腹股沟疝气,是小儿普通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是有些小孩出生后,腹股沟没有关闭好的地方有薄弱部位,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离开原来的位置,从腹股沟突出来,即成为疝气。
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出生时约90%的腹膜鞘状突尚未闭合,或闭锁不全,生后2年约半数仍呈开放状态,鞘状突的开放和腹腔压力的增高如便秘、咳嗽、腹水、腹部肿瘤和长期哭闹等使腹腔内容物(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疝气。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气较多。当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疝气,只是发病率相对低一些。
小孩腹股沟疝气发病率在0.8~4.4%,男孩的发生可能性比女孩更大一些,尤其是早产儿,发病率可以达到30%。
03
—
有什么表现?
特征性临床表现:腹股沟区出现时有时无或时大时小的包块。包块在站立以及哭吵等使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出现或者变大,阴囊两侧不对称,而包快出现早期平卧或停止哭吵后多可自行或用手按压后消失。
如果包块出来后回不去了,孩子会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离开原来位置的小肠、网膜等器官不能及时恢复原位,发生供血不足,影响其功能,这种情况叫做疝气嵌顿(俗话说卡住了)。严重的可能发生肠道缺血坏死、肠穿孔、急性腹膜炎等,危及生命;男孩的腹股沟疝气可能会进入阴囊,压迫睾丸,引起同侧睾丸供血不足,影响睾丸的发育和功能;对于女孩,有时表现可能不是那么明显,发现时卡住可能时间就长了,如果离开腹腔的是卵巢或者输卵管,可能会导致卵巢或输卵管缺血坏死。
04
—
怎么治疗?
保守治疗:现在的观点1岁半以内的小儿腹股沟疝和脐疝有自愈的可能,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比如可以戴疝气带,但应注意防止疝气嵌顿。同时小儿应尽量减少哭吵、咳嗽、便秘等使腹内压增高情况的发生。如发现小儿哭闹不止,而疝块不能回缩的情况,则提示可能发生了疝嵌顿,应立即送急诊就诊。
微创手术所见
手术治疗: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小儿或儿童腹股沟疝的最主要方式,现在我院运用腹腔镜进行手术治疗(微创),手术风险小,安全可靠,适合儿童治疗。但随着孩子的生长,微创优势越来越小,也就是说发现后越早手术越好。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气手术(微创)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手术时间仅约5~20分钟。通常1岁半以上的小儿腹股沟疝无法自愈,应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患儿不满1周半,但腹股沟疝很大或是反复出现嵌顿,也应该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超过一周半但是伴随有其他疾病,例如感冒,咳嗽,腹泻等情况者亦不能行手术治疗,待其他疾病痊愈后行手术根治。
术后孩子通常可在手术后3~4天即可出院,但家长需要在手术后注意孩子避免剧烈活动或者咳嗽以防止疝复发。
预防
小儿疝气是先天发育异常导致,故很难有效预防,应该尽可能避免患儿哭吵、咳嗽、便秘等使腹内压增高的情况,同时不要剧烈活动。
看完这篇文章请看看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这种情况,男孩子还要看看阴囊有无特别大,跟充水气球似的(鞘膜积液)。如果有,请在菜单栏回复或留言或及时就诊!
小刀徐夫子您的鼓励是我的动力!
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