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疝气,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男人病。是不是这样呢?大部分对,也有不对。今天周医生就给大家科普一下。
人类腹股沟疝主要发生在生命的两端:小儿以及老人。虽然确切的发病率尚不清楚[1],但报告小儿及少年疝发生机会在1-5%之间。早产儿患病的风险增加,女性发病率为2%,男性为7-30%。一项对近8万名儿童的腹股沟疝发病率的研究发现,从出生到15岁的腹股沟疝的累积发病率在男性为6.62%,女性为0.74%。男性发生腹股沟疝的机会,总体比女性高8-10倍,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做一个男人好难,做一个健康的男人更难。。。
一切,都要从男性的命根子,也就是睾丸和精索说起。其实,最开始,睾丸并不是处理腹股沟区的最下端部位,而是再腹腔里面萌芽、建造出来。那睾丸是怎么从腹腔来到体外、挂在现在的部位呢?和疝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呢?
胚胎时期,腹膜在腹股沟区内环处会向外侧出芽、形成一个囊袋样的突出,始称为腹膜的鞘状突。在男性,睾丸在腹腔内发育以后,通过信号通路的作用会形成一个引带。引带,顾名思义,就是带领睾丸从腹腔内前进到阴囊内到装置,可以说是睾丸成熟的导师。
睾丸在腹膜形成的鞘状突内,被引带牵拉、逐渐下降,突破了腹股沟区原本有四层结构的腹壁而进入阴囊。在胎儿期的第八个月,鞘状突的底端盲袋将大部分睾丸包裹,形成鞘膜腔,此时的鞘膜腔通过鞘膜与腹腔相通。而在胎儿出生之前,这个相通的鞘膜通道必须从内环口的起始部位开始闭合,而后精索、睾丸内的鞘状突也逐渐闭合、萎缩。
实际上,这是一个典型上皮细胞转化成为间质细胞的过程(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此处上皮会按照基因程序出现凋亡,即程序性死亡,而后鞘膜腔就与腹腔完全不相通。但若干未知条件会影响这一过程,如早产儿造成鞘状突EMT中止、鞘膜通道闭合受阻导致通道的持续开放,就会形成鞘状突未闭合,这是小儿腹股沟疝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如图1)。
图1睾丸下降过程,鞘状突与鞘膜积液和疝的发生
可以想象,一条地道,持续贯通于腹腔及阴囊之间,腹腔内的脏器,就有极大的可能性,通过这个通道,从腹腔非法移民到阴囊,腹股沟疝就在这个状态下发生了。
而在女性这一边,胚胎时期,女性的生殖器官—卵巢,也会下降,但只是下降到骨盆、盆腔,并不离开腹腔。当然女性也会有一条子宫圆韧带通过鞘状突穿越并固定到耻骨结节或大阴唇上,但女性子宫圆韧带需要穿越到路程比男性的睾丸更短、圆韧带更细、通道更早关闭。所以,发生通道持续开放及机会更低。
基于上述的演变,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男性具有独特的性别特征—睾丸、精索,睾丸的生长、下降的过程,产生的通道—鞘状突,决定了男性腹股沟疝发生的高风险性。从这一点来说,男性其实也是为了人类的繁衍失业,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所以,大家都应该回去好好感谢一下辛苦的爸爸们。
治癜风自愈方法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