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干肌
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
01
背肌
(一)、背浅肌
背浅肌分为两层,均起自脊柱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自由上肢骨。浅层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深层有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1、斜方肌:
(1)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为三角形的阔肌,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呈斜方形。
(2)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平行向外,下部的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的外侧1/3部、肩峰和肩胛冈。
(3)作用为: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的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的肌束使肩胛骨下降。如果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则可使头后仰
(4)该肌瘫痪时,可产生“塌肩”。
2、背阔肌:
(1)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
(2)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的后部等处,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的小结节嵴.
(3)作用为: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使高举的上臂向臂内侧移动。当上肢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3、肩胛提肌:
(1)位于项部的两侧、斜方肌的深面.
(2)起自上4个颈椎的横突,止于肩胛骨的上角。
(3)作用为: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的下角转向内;如果肩胛骨固定,可使颈向同侧屈曲。
4、菱形肌:位于斜方肌的深面,为菱形的扁肌,起自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的棘突,纤维行向下外,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作用为:牵引肩胛骨向内,上并向脊柱靠拢。
(二)、背深肌
背深肌沿脊柱的两侧排列,可分为长肌和短肌。长肌的位置较浅,主要有竖脊肌和夹肌;短肌位于深部,有枕下肌、棘间肌、横突间肌、肋提肌等。背部的长、短肌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起重要作用,短肌还与脊柱的韧带一起维持各椎骨之间的稳固连接。
1、竖脊肌(骶棘肌):为背肌中最长和最大的肌,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起自骶骨的背面和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3个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到达颞骨乳突。作用为:双侧收缩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
2、夹肌:位于斜方肌、菱形肌的深面,起自项韧带的下部、第7颈椎棘突和上部胸椎的棘突,向上外止于颞骨乳突和第1~3颈椎横突。单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三)、背部筋膜
被覆于斜方肌和背阔肌表面的深筋膜较薄弱,但在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胸腰筋膜。该筋膜包裹在竖脊肌和腰方肌的周围,在腰部明显增厚,可分为3层:
①浅层:位于竖脊肌的后面,向内附着于棘上韧带,向外侧附着于肋角,向下附着于髂嵴,是背阔肌的起始腱膜,白色而有光泽。
②中层:分隔竖脊肌和腰方肌。中层和浅层在外侧会合,构成竖脊肌鞘。
③深层:覆盖腰方肌的前面。三层筋膜在腰方肌的外侧缘会合而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由于腰部的活动度大,在剧烈运动中胸腰筋膜常可发生扭伤,为腰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胸肌02
胸肌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前者为阔肌,位于胸壁的前面及侧面的浅层,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后者参与胸壁的构成,仍保持节段性特征。
(一)、胸上肢肌
1、胸大肌:覆盖着胸廓前壁的大部。
(1)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各部肌束聚合向外,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2)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如果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与背阔肌一起完成引体向上的动作,也可提肋助吸气。
(3)临床常用其肌皮瓣或肌瓣来填充胸部手术中的残腔或修补胸壁缺损。
2、胸小肌:位于胸大肌的深面,呈三角形。
(1)起自第3~5肋骨,止于肩胛骨的喙突。
(2)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以助吸气。
3、前锯肌:为宽大的扁肌,位于胸廓侧壁,
(1)起自上8个或9个肋骨,肌束斜向后上内,经肩胛骨的前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
(2)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和紧贴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骨助深吸气。
(3)若此肌瘫痪,肩胛骨下角离开胸廓而突出于皮下,称为“翼状肩”,此时不能完全上举臂或做向前推的动作。
(二)、胸固有肌
1、肋间外肌:共11对,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
(1)起自肋骨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
(2)其前部肌束仅达肋骨与肋软骨的结合处,在肋软骨间隙处,移行为一片结缔组织膜,称肋间外膜。
(3)作用:提肋,使胸廓纵径和横径扩大以助吸气。
2、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
(1)起自下位肋骨的上缘,止于上位肋骨的下缘,肌束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
(2)前部肌束达胸骨外侧缘,后部肌束只到肋角,自此向内侧由肋间内膜所代替。
(3)作用:降肋助呼气。
3、肋间最内肌:位于肋间隙中份,肋间内肌的深面,肌束方向和作用与肋间内肌相同。
4、胸横肌:在胸前壁的内面,起自胸骨下部,纤维行向上外,止于第2~6肋的内面。作用为:拉肋骨向下,助呼气。
(三)、胸部筋膜
胸部筋膜分为浅、深二层,浅层覆盖胸大肌的表面,较薄弱;深层位于胸大肌的深面,包裹胸小肌,向上附着于锁骨。
在胸小肌和锁骨之间增厚的部分称锁胸筋膜,有血管和神经穿过。胸壁的内面有胸内筋膜覆盖。
03
膈肌
膈肌是分隔胸、腹腔的扁肌,呈穹窿形,其隆凸的上面朝向胸腔,凹陷的下面朝向腹腔。
膈的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3部:胸骨部起自剑突的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位2~3个腰椎,并起自腰大肌表面的腱性组织,内侧弓状韧带和腰方肌表面的腱性组织,外侧弓状韧带。各部肌纤维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
膈肌上有3个裂孔:①主动脉裂孔:位于第12胸椎的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内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②食管裂孔:约平第10胸椎水平,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内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③腔静脉孔:约平第8胸椎,位于食管裂孔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处,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膈肌为主要的呼吸肌,作用为: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以助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喷嚏及分娩等活动。
腹肌04
腹肌位于胸廓与骨盆之间,参与腹壁的构成,按其部位可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两部分。
(一)、前外侧群
前外侧群构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呈带状的腹直肌和3块宽阔的扁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1、腹外斜肌:为宽阔的扁肌,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
(1)起自下8个肋骨的外面,与前锯肌的肌齿相互交错,肌纤维斜向前下,后部肌束向下止于髂嵴的前部,其余肌束向内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于白线。
(2)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韧带的内侧端有一小束腱纤维向下后方返折至耻骨梳,形成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腔隙韧带延伸并附着于耻骨梳的部分称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
(3)腹股沟韧带和耻骨梳韧带都是腹股沟疝修补术时用来加强腹股沟管壁的重要结构。
2、腹内斜肌:大部分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
(1)起始于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2。
(2)腹内斜肌的最下部发出一些细散的肌纤维,包绕精索和睾丸,称为提睾肌,收缩时可上提睾丸。
3、腹横肌:在腹内斜肌的深面。
(1)起自下6个肋软骨的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3。
(2)腹横肌最下部的肌束和腱膜下缘的内侧部分别参与构成提睾肌和腹股沟镰。
4、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腹直肌鞘中。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几个肌腹。
5、腹直肌鞘:包绕腹直肌,由腹前外侧壁3块扁肌的腱膜构成。
6、白线:位于腹前壁的正中线上,为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的隔,由两侧三层扁肌腱膜的纤维交织而成,上方起自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
(二)、后群
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脊柱的两侧,其内侧有腰大肌,其后方有竖脊肌,起自髂嵴的后部,向上止于第12肋和第1~4腰椎横突)。作用为:下降和固定第12肋,使脊柱侧屈。
(三)、腹股沟管
腹股沟管: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肌和腱之间的一条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贯向内下,长约4.5cm。管有4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四)、腹股沟三角
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位于腹前壁的下部,是由腹直肌的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
(五)、腹部筋膜
腹部筋膜包括3部分:
①浅筋膜:在腹上部为一层,,在脐以下分为浅、深两层。浅层内含脂肪,称Camper筋膜,向下与会阴浅筋膜、阴囊肉膜相续;深层为膜性层,含有弹性纤维,称Scarpa筋膜,向下与大腿的阔筋膜愈着。
②深筋膜:不明显。
③腹内筋膜:贴附在腹壁的内面。
未完待续
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错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小黑资料库
“头秃”医学生整理的资料们
长按识别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