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珠海金湾机场人群涌动。广东省第29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的队员们载誉回国。来自珠海各医疗机构的27名医务工作者,终于回到了阔别一年半的珠海,见到了日夜思念的亲人。
据悉,医疗队的援助工作得到了赤道几内亚政府的高度肯定,并在7月12日为医疗队授予该国最高荣誉奖“国家独立勋章”。
援助一年半诊疗数万人
据了解,该医疗队由珠海市卫生健康局组派,共由27人组成。医疗队于年1月5日前往赤道几内亚执行为期一年半的援外医疗任务。
一年半以来,医疗队诊疗门诊病人人次、住院病人人次、手术人次、抢救危重病人人次、麻醉人次、针灸人次、化验检查人次。
其间,在中国大使馆经商处的组织安排下,医疗队还开展了8次上山下岛进村大型义诊活动,免费诊疗人次,送出价值约3万元人民币的药品。
此外,医疗队医院首批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举办中医知识专题讲座传播中国传统医术,让赤道几内亚人民享受到更多更有效的医疗技术服务。
援非队员被授予“国家独立勋章”
实际上,医疗队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更是促进中国和赤道几内亚友谊的“白衣外交官”。医疗队队长陈雷介绍,他们任期未满就得到受援国总理嘉奖。
年7月11日,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先生派出专机,把陈华新和队友们从巴塔接到首都马拉搏。
7月12日上午,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奥比昂先生授命该国卫生和社会福利部萨洛蒙·恩圭马·奥沃诺部长,代表该国政府为陈华新及医疗队全体队友们颁发该国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以表彰中国医疗队为赤道几内亚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另外,医疗队员们还获得了赤道几内亚总理亲自签名颁发的赤道几内亚政府荣誉证书,医院院长Manuel颁发的荣誉证书。
中国驻赤道几内亚新任大使亓玫、赤几卫生和社会福利部部长萨洛蒙·恩圭马·奥沃诺与医疗队在该国外交部大楼前合影,并感谢医疗队为赤道几内亚的医疗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金莉子
中大五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为总统及其家属提供医疗保障
“全年无休,随叫随到!”金莉子用这八个字概括了她一年半的援非工作。
作为总统府保健组心内科医生兼保健组组长,金莉子负责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先生及其家属的日常医疗保健和总统府内官员的保健、治疗工作,管理协调保健组内以及保健组与医疗队内各项工作。
“随团出访时,因为时差、会议和活动安排等因素,我的工作时间、地点常常不确定,工作强度比较大、条件较差,除此之外,诊疗对象是总统,自己的心理承受了较大的考验,但还是很快克服了困难。”金莉子介绍,总统出国访问较多,只要总统先生参加的会议、国事访问,她都要随团队参加,全年无休,随叫随到。一年半下来,她的护照上面满满的都是各个国家的出入境记录。
金莉子表示,“总统如果有需要,都会直接联系我,有时候是半夜,有时候是凌晨。我们通常都在5分钟内集合完毕,有时脸也没洗,牙也没刷,好像行军打仗。
因为观念的不同,在工作中,她要反复说服总统先生和跟随总统多年的当地医生接受新的健康观念,这是件非常不易的事情。比如,在更换设备、添置药品这件事上她就用了九牛二虎之力,经过反复沟通,她的工作赢得了总统先生及其夫人的信赖,一些建议也会被他们接受。
黄荣柏
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为总统的96岁亲哥哥拔除病根
7月22日,黄荣柏作为广东省第29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一员,圆满完成援助任务后飞抵珠海机场,没想到阔别一年半的2岁孩子,却把他当“陌生人”,这一幕让人泪目。黄荣柏不时伸出双手或用手里的玩具逗孩子,两岁的孩子慢慢接受了眼前的这个爸爸,投入了他的怀抱。
2岁的儿子肯定想不到,每天在视频中看见的爸爸,在援助赤道几内亚期间经历了多少的困难,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悉,飞抵赤道几内亚后,黄荣柏安排到赤道几内亚的第二大城市巴塔,医院。
虽说已医院,“但医院的医疗设备称得上‘不堪入目’,全院仅有老式的黑白B超机一台,X光机放射影像模糊不清,相当于国内20世纪80年代水准。
落地仅一个月后,一位极为“特殊”的96岁病患找到了黄荣柏,希望他亲自主刀手术。老人双侧腹股沟复发性斜疝,合并有心肺疾病。在接诊前,老人先后接受本国医生以及古巴、西班牙、德国的专家治疗,进行过四次氙气手术,但均在术后短期内复发。半年前,家属曾计划赴美国求诊,但由于老人年龄原因被对方拒绝。
10天之后,黄荣柏就拿出了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案,并提交全院会诊,确定了手术时间。由于赤道几内亚没有建立全国性的手术供血库,医院临时安排了数十名与老人血型匹配的志愿者,随时准备给老人进行输血。
出乎所有人预料,老人的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当天11时手术开始,黄荣柏仅用2小时就完成了手术。因黄荣柏手法的精湛,患者术后疮口极小,出血仅50毫升,助理护士用一块纱布就清理完创口的血迹。
通过手术,老人病情复发的根源被彻底移除。手术后第二天,中国驻赤道几内亚大使馆和赤道几内亚卫生医院慰问黄荣柏,这时他才得知老人的身份,这位96岁老人是赤道几内亚现任总统特奥多罗·奥比昂的亲哥哥。
陈华新
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自掏腰包为贫困患者交医药费
由于很多当地人生活极其困难,很低的检查费用都难以负担,根本不可能进行完善的辅助检查。
医院内科病房工作的陈华新,根据自身20余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为很多患者制定了费用低廉的诊治方案。有时候他还自己出钱出力,为贫困患者购买各种医疗器械,以帮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援非期间,陈华新经常遇到家庭困难的患者。有些患者因为贫困,无法买到药品,更没钱交检查费、治疗费,甚至没钱购买食物,他们只能放弃治疗,出院回家。
遇到这些患者时,陈华新都会主动为他们交钱,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以获得更好的治疗,减少后遗症或致死的风险。例如一位患有“大量结核性胸腔积液”的年轻女性患者,因经济困难,连一次胸水都未抽就准备出院回家了。陈华新耐心劝说并承诺为她交纳费用,该患者终于答应留下继续治疗,陈华新向她捐助了西法(约相当于当地人一个月或大半个月的工资)。经过精心细致的治疗,该患者获得了治愈。
内科病房里经常有很多“疟疾”患者,但所有的病床都没有蚊帐,病房里蚊子很多,极容易传播疟疾。为了减少疟疾传播,陈华新经常从商店购买蚊帐送给患者。在非洲的天里,陈华新为当地患者自掏腰包,累计花费多万西法(约人民币1万多元),相当于当地人1-2年的工资收入。
曾祥毅
医院康复科在赤道几内亚刮起“中医风”
赤道几内亚巴塔,天气炎热潮湿。一天上午,一位患有十多年偏头痛病史的中年妇女患者前来就诊。详细问诊之后,曾祥毅为她进行了5次针灸和“畅气通络”推拿治疗,完全治愈了她多年的偏头痛。
此后,巴塔刮起一股“中医风”,附近的很多患者慕名前来找曾祥毅,希望能体验神奇的中医治疗技术。曾祥毅也凭借精湛的医术,为当地很多的患者解除了痛苦。nbsp;
“当地医院高昂的治疗费用,让一些常见病拖成大病,甚至导致终身残疾,中国援非医生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康复的希望。”曾祥毅表示,“既然来到这里,我就希望能竭尽所能帮助他们。
在赤道几内亚,医院为老百姓看病,以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技术进行治疗,尤其对治疗各种痛症和瘫症疗效显著。
中国有句老话“医武同源”,说的是医术和武术有着很深的渊源。曾祥毅不仅擅长针灸推拿,还自幼习武,身手了得。在坐诊之外,他还带领当地人学习中国功夫,借此推广中医治未病思想。
邓建华
医院眼科帮助百余患者重获光明
年8月3日,在赤道几内亚人民欢庆节日时,首医院眼科的医生却在进行一场紧张的手术。前一天下午,一位10岁的小孩因眼球被玻璃割伤,医院就诊。援非医生邓建华仔细检查后,初步诊断为眼球贯通伤,眼内组织脱出,需马上实行眼球贯通伤修复术。
当地医疗条件较差,药物和手术室配套器材均有所不足,手术要冒着巨大的感染风险,并且也有不少的困难。手术中,因麻醉药物不足,患儿出现躁动不安,幸好有经验充足的麻醉医生、妇科外科医生协助,通过分次给药,顺利让患儿稳定下来,完成了手术。
因为紫外线强度高,赤道几内亚多发白内障,且当地医疗条件落后,大量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很多患者的病情都发展成比较严重的病例。
邓建华到达后,凭借过硬的手术技巧开展“撕囊碎核镊辅助预劈核技术改良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一年半时间成功为余位当地白内障患者复明。
为了尽可能让更多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邓建医院接诊手术以外,还积极参加偏远地区的义诊,筛查出适合手术的白内障患者,联合相关机构为贫困患者免费手术复明。
潘红翼
医院心血管内科用中医为当地患者治疗疟疾
赤道几内亚蚊子携带疟原虫,疟疾也是当地的高发病。
有一次,潘红翼接诊了一位低烧不愈的疟疾患者。患者当时低热,全身乏力易出汗,后枕部疼痛、睡眠差,舌淡苔、脉白细。在当地使用了一周多的抗疟药物,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通过“四诊”,潘红翼以针药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患者后枕部疼痛的症状就得到缓解,也能安稳入睡了。“中医真神奇!”治疗5次后,患者上述症状缓解,对中医连连称赞。
在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除了为患者诊治外,潘红翼还负责当地的体检、保健任务。在援非期间,她多次成功救治重型疟疾、伤寒等危急重患者,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的提高,得到政府高层的赞许。
与此同时,她还成为了中医在赤道几内亚的“大使”。当地缺医少药,无法开中药处方,但针灸、拔罐等中医技术成了临床中潘红翼的“法宝”。据悉,这些艾条都是她从珠海带过去的。
坐诊之外,潘红翼还为当地医学院校开展了中医讲座,向当地的医学生传授针灸、拔罐等中医传统疗法,将中医推广到赤道几内亚政府和当地医学生、医务人员之中。
孟凡建
医院医院麻醉科一年半完成例手术麻醉
由于贫困,赤道几内亚的不少病人在做手术之前并没有进行相关的血液化验,有时医生做完手术后才知道病人是艾滋病或其他传染病的感染者。孟凡建做的第一例手术麻醉的病人,就是艾滋病并肝脓肿病人。
孟凡建回忆,他在国内行医多年,从未在手术室闻到过从病人身上散发出的这么难闻的气味。医院手术室里,没有国内的麻醉包,只有一双手套、一根腰麻针、一个注射器,用自制棉球蘸酒精消毒以后就进行穿刺。医院里薄薄的无菌口罩的孟凡建,只能一直憋着气完成麻醉。
虽然心里是七上八下的,但具有娴熟麻醉技术的孟凡建,双手还是平稳地进行着操作,一针搞定,为病人顺利手术提供了有力的麻醉支持,医院的医生看到孟凡建的麻醉技术也竖起了大拇指。
一年半时间里,孟凡建一共做了例手术麻醉,他亲自麻醉的病人中HIV阳性57例,梅毒阳性36例,丙肝11例,还有很多脓肿导致肌肉腐烂、异味难闻的病人的麻醉,只要是孟医生负责麻醉,全部麻醉都平稳顺利完成。
据悉,孟凡建的妻子姚德芹也是医院医院的医生。她告诉记者,孟凡建去了非洲以后,家里变得冷清了,常常和爸爸粘在一起的女儿也少了许多欢笑声。如今,孟凡建回家了,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陈国伟
医院一天整理百余份标本
虽然各种传染病肆虐,医院的检验设备却很简陋,医技科室、生化检验、影像学检查都没有,设备落后、药械缺乏,小小的蚊虫叮咬和感冒,都很有可能因无法及时治疗,而带来致命的伤害。
医院,只有一台三分类血常规,而这种仪器在国内一般只在社区门诊使用。同时,检验科医生也很稀缺。在陈国伟的科室,只有他和一名当地的黑人医生、古巴医生有资格发检验报告,而其他的医务人员基本没有受过医学教育,连最基本的血涂片,血型检测都没有掌握。
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国伟二话不说担起了检验工作的“大旗”,开展检验人员培训、质量规范把关等工作。依靠当地十分有限的医疗条件,陈国伟陆续整理资料和资源,开展了疟疾、艾滋病毒、梅毒、乙肝等临床急需的检验项目,为医疗队的日常诊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检验信息。“平时医院,给患者采样、检验、审核、出具报告,平均一天下来能整理百余份标本。
除了完成日常的检验工作外,陈国伟也是上层保健组的一员,负责赤几重要官员的日常检验和保健。“有时候结束了一天的出诊工作,会临时接到上层保健的通知,我们就打起精神备战,做到随叫随到。”最长的一次,陈国伟从早上八点一直忙到深夜,其间只匆匆吃了两口午饭。
许继文
医院麻醉科每个月完成余台手术
年3月,许继文与珠海援非医疗队员共同成功抢救一名失血性休克HIV阳性患者。
在手术中,许继文凭借手中的几根麻醉针,简单的局部麻药,紧急采用留置针开放中心静脉通道。患者大量血液涌出,许继文和同事们顾不上这些,在没有血液和胶体液的情况下,迅速为患者输入了毫升林格氏液,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在当地医疗基础设施设备极其简陋,医院里没有血库,手术室里没有呼吸机、麻醉药、心电监护仪的情况下,许继文的援非工作困难重重,惊险不断。
有一次,在抢救一名年仅8岁眼球穿通伤患者时,由于没有全麻药,许继文在承担巨大风险和压力的情况下,利用氯胺酮顺利完成手术,患儿在光明中重生。
“医疗援非,重要的不仅是救人,还有医疗技术的培养和传承。”今年已满50岁的许继文是医疗队里的“老大哥”,他身兼多职,医院麻醉任务,而且充当麻醉顾问,手把手带教,帮助当地医生解决疑难病例的手术麻醉,每个月完成余台手术。
“顾得了援非,就顾不了家”,许继文更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滋味。出发前,85岁瘫痪在床的老母亲是许继文最大的牵挂。就在许继文准备回国的前两天,他收到母亲突发脑梗、生命垂危的噩耗,许继文向领导请示,把机票改签最早航班,马不停蹄地飞回老家内蒙古,守在母亲身旁。
来源:南方都市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