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1.最常见的腹外疝是腹股沟斜疝。疝内容物最多见的是小肠。
2.腹外疝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
△3.斜疝与直疝的区别
鉴别点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见于老年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
不进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形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形,基底较宽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可突出
嵌顿机会
较多
较少
4.半岁以下婴幼儿疝可暂不手术,应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
5.嵌顿性手法复位后,须严密观察腹部体征,一旦出现腹膜炎或肠梗阻的表现,提示绞窄,应尽早手术探查。
6疝气术前应消除腹内压升高的因素,如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术后应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和减少腹腔内压力。
▲7.疝气术后预防阴囊水肿: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并密切观察阴囊肿胀情况。
△8.疝气术后健康教育:①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②避免腹内压升高的因素: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而引起咳嗽;指导患者在咳时用手掌按压口部位,以免缝线撕脱。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给予通便药物,避免用力排便。
9.疝气术后饮食护理:患者一般于术后6~12小时若无恶心、呕吐进水及流食,次日可进半流食、软食或普食。
〖强化练习〗
1.患者男,35岁。患腹外疝一年,站立或咳嗽时右侧腹股沟区出现疝块,可进入阴囊,平卧或用手推送,疝块可回纳腹腔而消失。该患者的疝环是()
A股环B卵圆窝C腹股沟管浅环D腹股沟管深环E腹股沟三角
答案D
解析:患者35岁,是青壮年,疝块可进入阴囊,说明是腹股沟管的深环。(D对)
2.患者男,35岁。患腹外疝一年,站立或咳嗽时右侧腹股沟区出现疝块,可进入阴囊,平卧或用手推送,疝块可回纳腹腔而消失。为患者体检时在疝块处可闻及肠鸣音,还纳疝块可听到“咕噜”声,疝内容物最可能是()
A乙状结肠B小肠C膀胱D大网膜E直肠
答案:B
解析:疝内容物若为肠袢,肿块柔软、光滑,叩之呈鼓音,且常在肠拌回人腹腔时发出咕噜声;如为大网膜,则肿块坚韧,叩之呈浊音,回纳缓慢。(B对)
3.患者,男性,65岁,右侧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5年。6小时前因剧烈咳嗽后出现疝块明显增大,腹痛、呕吐、发热、全身不适。查体:右腹股沟区及阴囊可触及肿块,压痛,腹膜刺激征(+)。准备行疝修补术。患者术后宜采取的体位是()
A去枕平卧B平卧位,膝下垫软枕C头低脚高位D左侧卧位E右侧卧位
答案:B
解析:患者术后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和减少腹腔内压力利于切口愈合和减轻切口疼痛。(B对)
4.沟肿块,呈梨形,平卧可消失,12小时前搬家具时肿块增大,有明显疼痛,平卧和手推均不能回纳,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诊断为腹外疝,入院治疗。该患者最合适的治疗措施是()
A立即手术B手法复位C药物止痛D平卧观察E抗生素治疗
答案:A
解析:患者腹外疝平卧和手推均不能回纳,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考虑为腹外疝梗阻,应立即手术(A对)。
5.患者,男,45岁。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术后仰卧位,腘窝处下放置一小枕,主要目的是()
A减轻切口疼痛和渗液B减少阴囊水肿的发生C防止复发和感染
D减轻切口张力,利于切口愈合E减轻术后疼痛
答案:D
解析:术后仰卧位,腘窝处下放置一小枕的主要目的是使髋关节微屈,减少腹壁张力(D对);膝下垫软枕可减轻疼痛,但不是主要目的,疼痛加重时应根据医嘱应用止痛药(E错)
-文章来源:宜乐通教育集团-护考教研团队
扫码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