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临床分型的目的在于准确地描述腹股沟疝临床特征和复杂程度,帮助外科医生选择最为适宜的手术方式,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策略的效果。
多数腹股沟疝分型的依据主要是疝的解剖位置、缺损大小、解剖和功能的完整性(内环和腹股沟管后壁)。
2传统腹股沟疝分型传统的腹股沟疝分型方法根据解剖部位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斜疝合并直疝)。但是传统分型并未囊括所有的腹股沟疝,也未描述腹股沟疝的复杂程度和严重程度。因此,近年出现了升级版。将斜疝和直疝进一步分为小、中、大疝,复合疝和股疝的分类方法和传统分型一致。同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其他”。其中包括股疝合并斜疝或直疝、缺损直径>8cm的腹股沟疝以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周围疝等。
3国外较为常用的分型方法国外腹股沟疝分型的方法众多,较为常见的有Gilbert分型、Nyhus-Stoppa分型和Schumpelick分型。
Gilbert通过一项腹股沟疝注册登记分析研究,将腹股沟疝分为5型,其中斜疝根据缺损的小、中、大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宽度大于两指)。直疝分为腹股沟整个腹股沟管后壁缺损薄弱的Ⅳ型和缺损为小于一指宽度的Ⅴ型。
4我国的分型方法随着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年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发起并拟定了国内最为权威的分型方法。分型的依据主要为疝环缺损大小、疝环周围腹横筋膜的坚实程度和腹股沟管后壁的完整性。Ⅰ型:疝环缺损直径≤1.5cm(约1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腹股沟管后壁完整。Ⅱ型:疝环缺损最大直径1.5~3.0cm(约2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存在,但薄且张力降低,腹股沟管后壁已不完整。Ⅲ型:疝环缺损直径≥3.0cm(2指),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或薄而无张力,或已萎缩,腹股沟管后壁缺损。Ⅳ型:复发疝。
腹股沟疝临床分型的应用一个理想的腹股沟疝临床分型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十分清楚地了解腹股沟疝病人的解剖改变,从而做出最佳手术方案的决策。
腹股沟疝分型的另一重要应用是使得腹股沟疝注册登记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从而使其统计数据的结果更有可比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