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循行:
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穴),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穴、太冲穴),离内踝一寸(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穴;经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穴),沿着大腿内侧(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至小腹(急脉穴;会冲门穴、府舍穴、曲骨穴、中极穴、关元穴),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穴、期门穴);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肋胁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后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主治病候: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位置的病症。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疼痛等症。
足厥阴肝经腧穴,首穴是大墩,末穴是期门,左右各14个。
1、大敦*(LR1)井穴
■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布有腓深神经的背外侧神经和趾背动、静脉。
■
(1)疝气,睾丸肿痛,前阴痛,少腹疼痛,遗尿,癃闭,月经不调,阴挺。
(2)小儿惊风,癫痫,神昏。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
★《甲乙经》:“卒心痛,汗出。”
★《千金要方》:“主目不欲视,太息。”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卒疝,小便数,遗溺,阴头中痛……妇人血崩不止。”
2、行间*(LR2)荥穴
■第1、2趾之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皮肤→皮下组织→踇趾近节趾骨基底部与第2跖骨头之间。布有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
■
(1)疝气,少腹疼痛,前阴痛,遗尿,癃闭,月经不调,带下。
(2)目赤肿痛,口干,胁痛,急躁易怒,善太息
(3)癫痫,中风。
(4)脚膝肿痛。
■直刺0.5~0.8寸。
■
★《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甲乙经》:“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行间主之。”
★《针灸大成》:“主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小儿急惊风。”
3、太冲*(LR3)输穴,原穴
■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皮肤→皮下组织→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踇短伸肌腱的外侧→第1骨间背侧肌。浅层布有足背静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等。深层有腓深神经和第1趾背动、静脉。
■
(1)目赤肿痛,咽干,咽痛。
(2)阴疝,前阴痛,少腹肿,遗尿,癃闭,月经不调。
(3)黄疸,胁痛,腹胀,呕逆。
(4)小儿惊风。
(5)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直刺0.5~1寸。
■
★《千金要方》:“黄瘅,热中善渴。”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呕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儿卒疝呕逆。”
★《天星十二穴歌》:“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蒙,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4、中封(LR4)经穴
■内踝前,胫骨前肌肌腱的内侧缘凹陷中。
★取法:商丘与解溪中间。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腱内侧→距骨和胫骨内踝之间。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分支,内踝前动脉,足背浅静脉。
■疝气引腰痛、少腹痛,遗精,小便不利。
■直刺0.5~0.8寸。
5、蠡沟*(LR5)络穴
■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取法:髌尖与内踝尖连线的上2/3与下1/3交点,胫骨内侧面的中央,横平筑宾。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骨面。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和大隐静脉。
■阴疝,睾丸肿痛,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痒。
■平刺0.5~0.8寸。
■
★《灵枢·经脉》:“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卒疝少腹肿,时少腹暴痛,小便不利如癃闭,数噫恐悸,少气不足,腹中痛悒不乐,咽中闷如有息肉状。背拘急不可俯仰。”
6、中都(LR6)郄穴
■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取法:髌尖与内踝尖连线中点下0.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骨面。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
■
(1)疝气,少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2)泄泻。
■平刺0.5~0.8寸。
7、膝关(LR7)
■胫骨内侧髁的下方,阴陵泉后1寸。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腘动、静脉,胫神经等结构。
■疝气,少腹痛,膝股痛,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8、曲泉*(LR8)合穴
■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皮肤→皮下组织一缝匠肌后缘→股薄肌腱后缘→半膜肌腱一腓肠肌内侧头。浅层布有隐神经,大隐静脉。深层有膝上内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
(1)疝气,少腹痛,前阴痛,小便不利,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阴痒。
(2)惊狂。
(3)膝肿痛,下肢痿痹。
■直刺0.8~1寸。
■
★《千金要方》:“主膝不可屈伸。”“男子失精,膝胫疼痛冷,灸曲泉百壮。”
★《针灸大成》:“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浸股内,小腹肿,阴挺出,阴痒。”
9、阴包(LR9)
■髌底上4寸,股内侧肌与缝匠肌之间。
■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与股薄肌之间→大收肌。浅层布有闭孔神经的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股神经的肌支,隐神经,股动、静脉等结构。
■
(1)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
(2)腰骶痛引小腹。
■直刺1~2寸。
10、足五里(LR10)
■在股前区,气冲直下3寸,动脉搏动处。
■皮肤→皮下组织→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浅层布有股神经的前皮支,大隐静脉。深层有闭孔神经的前支和后支,股深动、静脉的肌支,旋股内侧动、静脉的肌支。
■小腹痛,小便不利,阴挺,睾丸肿痛。
■直刺1~1.5寸。
11、阴廉(LR11)
■气冲(ST30)直下2寸。
★取法:稍屈髋,屈膝,外展,大腿抗阻力内收时显露出长收肌,在其外缘取穴。
■皮肤→皮下组织→长收肌→短收肌→小收肌。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大隐静脉和腹股沟浅淋巴结。深层有闭孔神经的前、后支,旋股内侧动、静脉的肌支。
■月经不调,不孕,少腹痛。
■直刺1~2寸。
12、急脉(LR12)
■横平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5寸。
■皮肤→皮下组织→耻骨肌→闭孔外肌。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大隐静脉和腹股沟浅淋巴结。深层有阴部外动、静脉,旋股内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闭孔神经前支等结构。
■疝气,前阴痛,少腹痛。
■避开动脉,直刺0.5~0.8寸。
13、章门*(LR13)脾募穴,八会穴(脏会),足厥阴经、足少阳经交会穴
■在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浅层布有第10及第11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胸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10及第11胸神经和肋间后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
(1)腹痛,腹胀,肠鸣,呕吐。
(2)胁痛,痞块,黄疸。
■直刺0.8~1寸。
■
★《甲乙经》:“腰痛不得转侧,章门主之。”“足厥阴、少阳之会。”
★《类经图翼》:“主治两胁积气如卵石,臌胀肠鸣,食不化,胸胁痛。”
14、期门*(LR14)肝募穴,足厥阴经、足太阴经、阴维脉交会穴
■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法:女性在锁骨中线与第6肋间隙交点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下缘→腹外斜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浅层布有第6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6肋间神经和第6肋间后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
(1)胁下积聚,气喘,呃逆,胸胁胀痛。
(2)呕吐,腹胀,泄泻。
(3)乳痈。
■斜刺0.5~0.8寸。
■
★《甲乙经》:“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主咳,胁下积聚,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胸中烦热,贲豚上下,目青而呕,霍乱泄痢,腹坚硬,大喘不得安卧,胁下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