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脉(chōngmài)為奇經八脈之一。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等篇。沖脈起于胞中,為月經之本,下出會陰后,從氣街部起與足少陰經相并,夾臍上行,散入胸中,上達咽喉,環繞口唇。沖脈與任、督兩脈同起于胞中,淺出于腹股溝當氣沖穴的部位,與足少陰腎經(《難經》作足陽明胃經)并行向上,到胸中而彌漫散布。足太陰脾經的公孫穴與本脈脈氣相通。沖者街道也,為十二經之所注,猶如四通八達之路也。冲脉的“冲”字,含有冲要、要道的意思。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冲脉能调整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由于冲脉与任脉相并行,又与督脉相通,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因此容纳来自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成为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海。冲脉与足阳明会于气冲穴,又与足少阴经相并而行,与胃和肾相联系。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肾为“先天之本”、“原气之根”。冲脉起于胞中,又称“血室”、“血海”。妇月经与冲脉功能有密切联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说的“太冲脉”,即是指冲脉而言。“冲为血海”说明冲脉与妊产胎育密切相关。主生殖功能: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
本经脉交会穴
據《針灸甲乙經》等書載,沖脈交會穴有會陰、陰交、氣沖、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等14穴。又《黃帝內經靈樞·海論》載有大杼、上巨虛、下巨虛。《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沖脈起于關元”。
冲脉穴图(十一穴)
冲脉穴歌
冲脉侠脐起横骨,大气四注肓俞同,商石阴通幽门穴,至胸散布仍流行。冲脉穴分寸见足少阴肾经。
沖脈經脈病
患沖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氣從小腹上沖、腹中脹急疼痛。
沖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胸腹氣逆而拘急,躁熱,疝瘕,喘動應手,不孕,痿證等。
沖脈發病主要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及其他疾病。如:月經不調、不孕、漏胎、小產、氣急、腹痛拘急、氣上沖心等。
沖脈病忌汗,忌下。誤治可致沖氣犯心,沖氣犯肺,沖氣犯肝,沖氣犯腎。
冲脉所发生的病候
《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难经·二十九难》作“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又《灵枢·海论》称冲脉为血海。《灵枢·五音五味》:“血气盛而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针灸甲乙经》作渗灌)皮肤,生毫毛。今归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说明冲脉与生殖关系密切。其病候有月经不调,崩漏,不育等。此外还主要表现为胸腹气逆而拘急,燥热,瘕疝,喘动应手,痿症等。
当冲脉不通,气血循环不畅,这个人手脚冰凉,到中年后,怕冷,到老年以后就手脚麻木发僵,活动不自如。
有些人脚跟裂,脚茧厚,久而久之就得了关节炎,不光腿不舒服全身都不舒服,而且吃得营养不吸收,恶性循环又缺钙、腰酸腿软、腿抽筋。酸困、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
坐月子、做人流受寒地人,后期出现偏头痛、严重者半身麻木血脂粘稠的人就会出现头晕,严重者偏瘫、脑溢血,加上这个人爱生气就会出现脑梗塞、这都跟我们的血稠有关系。卵巢功能下降,分泌的雌激素不均匀,这个人就得乳腺小叶增生。
爱生气的得乳房肿块纤维瘤;爱吃避孕药的人再严重以后就会转为乳腺癌,根治不了的就蔓延成了子宫癌、卵巢癌。
医院检查又没有毛病,一定要小心了,因为这是毛病出现在子宫和卵巢下面,当子宫和卵巢有问题时顺着冲脉上行的气血是有问题的,在乳根部位它就形成堵塞,当你不治时乳腺就有问题了。
卵巢有炎症有囊肿的人,脸额就长斑,所以说脸是女人的健康地一面镜子,也是五脏六腑、子宫、卵巢的一面镜子。
皮肤黄了贫血,那个部位长斑相对应的那个部位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市面上很多爱美的女人花钱去做外部去斑。去得掉吗?因为她体内有炎症,垃圾毒素很多,所以外部是去不掉的。
歧伯曰:海有东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应之。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气海有余,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食。髓海有余,则轻轻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灵枢经》曰:气逆上刺膺中,陷下者与下胸动脉。腹痛,刺脐左右动脉,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按之立已。
《灵枢经》曰: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之左右之动脉;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先按在上久应手乃刺而与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作痛。
孙真人《千金方》云:咳唾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寸脉沉,尺脉微,宜茯苓五味子汤,以治其气冲,其方用茯苓、五味子二钱,桂心、甘草一钱,水煎服,胸满者去桂。程篁墩曰:太平侯病膻中痛,喘呕吞酸,脐上一点气上至咽喉如冰,每子后申时辄发,医以为大寒,不效。祝橘泉曰:此得之大醉,及厚味过多,子后申时,相火自下腾上,故作痛也。以二陈加芩、连、巵子、苍术,数饮而愈。
越人《难经》曰: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
李东垣曰: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名曰“厥脉”。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宜调中益气汤,加吴茱萸五分,随气多少用之脾胃论。夏月有此,乃大热之证,用黄连、黄蘗、知母各等分,酒洗炒为末,白汤和丸,每服一二百丸,空心白汤下,即以美膳压之,不令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盖此病随四时寒热温凉治之。
李东垣曰:暑月病甚,则传肾肝,为痿厥。痿,乃四肢痿软。厥,乃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烦冲脉,气逆上,甚则火逆,名曰:“厥逆”。故痿厥二病,多相须也。经曰:下气不足,则痿厥心悗。宜以清燥去湿热之药,或生脉散合四苓散,加酒洗黄蘗、知母,以洩其湿热。李濒湖曰:湿热成痿,乃不足中有余也。宜渗洩之药,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补之药。
又曰:凡逆气上冲,或兼里急,或作燥热,皆冲脉逆也。若内伤病,此宜补中益气汤,加炒、炒连、知母,以泄冲脉。凡肾火旺,及任、督、冲三脉盛者,则宜用酒炒黄蘗、知母。亦不可久服,恐妨胃也。或腹中刺痛,或里急,宜多用甘草。或虚坐而大便不得者,皆属血虚,血虚则里急,宜用当归。逆气里急隔咽不通,大便不行者,宜升阳汤泻热汤主之方见《兰室秘藏》。麻木厥气上冲,逆气上行,妄闻妄见者,宜神功丸主之方见《兰室秘藏》。
《素问痿论》曰:治痿独取阳明者,何也?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当各补其营而通其腧。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谓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主气法时月也。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
王叔和《脉经》曰: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阴阳皆盛此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为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若恍惚狂痴。又曰: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遗溺,胁支满烦,女子绝孕。又曰: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此乃冲脉胸中有寒疝也。
张仲景曰:伤寒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汗之则衄而渴,心苦烦,饮水即吐先以五苓散,次以竹叶汤、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头眩咽燥,鼻干心悸竹叶汤。动气在左不可发汗,汗之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此为难治或先用防风白术牡蛎汤,次用小建中汤。不可下,下之则腹里拘急不止,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反欲拳。先服甘草干姜汤,次服小建中汤。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之则气上冲,正在心端李根汤,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热汗泄,欲水自灌竹叶汤,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之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疼,头痛,目运,恶寒吐谷先服大陈皮汤,次服小建中汤。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甘草泻心汤。
李濒湖曰:此乃脐之左右上下有气。筑筑然牢而痛,正冲、任、足少阴、太阴四经病也成无己注文。以囗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脾,盖未审四脏乃兼邪耳。
《雜病源流犀燭·沖脈病源流》:“沖脈為病,氣逆而里急……一日寒逆,陽不足也。脈來中央實堅,經至關、尺寸俱牢,直上直下。癥見胸中寒,少腹痛,中滿暴脹,疝瘕,遺溺,脅支滿煩,女子絕孕。宜理中湯去白術,或加肉桂。一日火逆,陰不足也。脈來陰陽俱盛,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癥見咳唾,躁熱上搶心,眩仆,四肢如火,心煩,恍惚癡狂,宜加味補陰丸。”
《黃帝內經靈樞·五音五味》:“血氣盛而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針灸甲乙經》作滲灌)皮膚,生毫毛。今歸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沖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說明沖脈與生殖關系密切。
你身边的健康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