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的常见类型有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中医统称为疝气。
腹股沟疝好发于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
其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时出现,平卧或用手按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嵌顿性疝常发生在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临床上常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使之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局部疼痛常较轻微;如为肠管,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
中医治疗疝气,有肯定的疗效,余常用《冉氏经验方》中的附子大黄汤治之,有立竿见影之功。
方药1:附片、大黄各10克,元胡、荔枝核、橘核、川楝子各15克,小茴香10克,桂枝5克,广木香、黄柏、红花各15克,甘草10克。急性期局部肿大,疼痛,体温升高者,去桂枝、附片,加金银花、大青叶、牡丹皮各15克;坠痛者加黄芪、升麻各15克;硬块难消者加红花、三棱、莪术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2次分服。
体会:本方是由《金匮要略》中的大黄附子汤和《六科准绳》中的三层茴香丸合并加减变化而成。方中附子、桂枝温经散寒,大黄行滞破结,荔枝核、橘核、消肿止痛,小茴香、广木香行气散瘀,川楝子、元胡舒筋止痛,黄柏泻火利湿,甘草和中,红花活血祛瘀。治疗寒凝气滞引起的疝气,效若桴鼓之应。该方的特点是寒热药物并用,标本同理。因为此种疝气虽然因寒而发(本),但常常出现红肿疼痛等热象(标),故用热药除寒,寒药清热,用药中的,药到病除。《止园医话》中说:“余实已经过数十年之临床实验,以附子、大黄加入治疝气之药中,迅收特效”,确为经验之谈。张仲景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学习中医的有效途径。多看古人书,常会受到启迪。古人说的多为真理,因为古代医家注重医德,绝无轻言。
本方还可以用来治疗慢性附睾丸炎、鞘膜积液等。
方药2:
白芍,广木香,香附各15克,制山楂,川楝子,橘核各10克,三棱,莪术,炒苍术,神曲,枳壳各6克,川黄连,红花,吴茱萸,桃仁,菜菔子,桅子各5克,甘草3克。
每日一剂,早晚饭前服用,10岁以下小儿分四次,两天服用一剂。
腹胀腹痛者,加青皮5克。便溏者,去桅子,加小茴香,益智仁各4克。便秘者,加白术6克,槟榔5克。
本方治疗腹沟股疝气18例,经5-10服,治愈15例,好转3例,治疗效果明显。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