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外科在温州医院疝与腹壁外科杨越涛主任的主刀下,首次采用高清腹腔镜完成一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胃底折叠术。手术取得完满成功。
家住平阳鳌江的陈阿姨今年65岁,孩子长大后,她最大的乐趣就是吃过晚饭,斜躺在沙发上观赏八点档电视连续剧。但近几年来,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吃过饭后只要一躺下她就开始不舒服,一股酸水从胃里涌出,喉头立刻烧烧的,肚子也闷闷的,还不停地打嗝。为了这个毛病,陈阿姨是食不甘味,基本和酒茶以及自己喜欢吃的水煮鱼无缘了。陈阿姨也曾多次在消化内科门诊看过,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消化科医生给她开了奥美拉唑胶囊,吃了药会舒服一些。但是近段时间症状加重了,在医院做了胸部CT,电子胃镜及胃食管造影后,医生发现陈阿姨的病根其实是食管裂孔疝。
什么是食管裂孔疝呢?我们知道,人体胸腔和腹腔之间由一层扁平肌肉分隔,叫膈肌,膈肌上有一个裂孔叫食管裂孔,食管穿过膈肌上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与胃相连。正常情况下食管裂孔刚好可容纳食管通过。我们腹腔内压力大于胸腔,当食管裂孔过大,于是压力差会将胃的一小部分“吸入”胸腔内,就称为食管裂孔疝。当疝发生嵌顿时会导致疝内容物的坏死,造成出血或胃肠穿孔等严重结果;反复的食道反流、酸的刺激,有增加食道癌的发生率。
死,造成出血或胃肠穿孔等严重结果;反复的食道反流、酸的刺激,有增加食道癌的发生率。
在我院奥林帕斯高清腹腔镜系统下,陈阿姨的食管裂孔疝清晰地展示出来,疝环直径约7cm(图中箭头所示),疝内容物为胃底组织和增生的胃壁脂肪。这个一个典型的滑动型食管裂孔疝。
杨越涛主任精湛的手术堪称教科书式的修补。手术中基本没有出血,解剖清晰,生物补片放置在最合适的位置,术后观看他的手术录像都是非常美好的体验。我们习惯于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来形容外科医生的手术刀法,而如今在现代腹腔镜系统的放大作用下,在超声刀等电外科器械的帮助下,外科医生可以达到膜解剖水平,远远胜过庖丁解牛了。下图是修补后固定妥当的生物补片,以及行Dor术式折叠的胃底。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腹腔镜逐步应用于食管裂孔疝的手术治疗,并显示出作为微创外科的优势,代替了相当部分传统的开放式手术,目前已在全国多家医疗单位开展。由于手术对操作技巧和腹腔镜器械要求较高,医院尚未开展,我院是首家开医院。
手术后第一天,陈阿姨就已经下床活动了,恢复进食了。她对神奇的现代外科技术赞不绝口,她还打算介绍她的一位同样患反流性食管炎的亲戚前来检查手术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