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老师解剖课
很久没上解剖课了
不是宗老师偷懒
实在是自从苍老师离开教育界后
上课的同学越来越少了
所以
宗老师解剖课一直没有开课
直到有一天
......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
闷热难耐的清晨
沿海城市的仲夏就是这样
窗外的蓝天白云
让你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错觉
但呼吸到的
却是潮湿灼热的空气
就像这个城市
外表虽然光鲜亮丽
但只有在这里打拼的人
才知道其中辛酸滋味
一大早,又收到那个腹股沟疝病人的短信,这人就是个“十万个为什么”,很多问题,这次的问题是:
“宗医生,你说我这个是斜疝,但我没觉得它哪里斜啊?”
我心里“呵呵”了一下,回复短信:
“谁给你说斜疝是斜的?它只是这样命名的,别想多了,准备手术了。”
虽然就这样打发了他,但事后想想,这“直疝”“斜疝”还真有些说道呢!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
直疝是直的吗?
斜疝是斜的吗?
腹股沟疝大概是个什么东东,童鞋们应该都有所了解,“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系列文章讲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不过,今天我们还是来温习一下先。
腹股沟是人体腹部和下肢交界的区域,这个区域出现的疝称为腹股沟疝,包括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和股疝。
腹股沟区的疝
疝这个词的英文来源于希腊文“hernios”,原本是萌芽的意思。直疝的英文是directhernia,斜疝是indirecthernia。所以,直疝翻译过来是“直接的疝”,斜疝是“间接地疝”。
Directhernia,疝直接从海氏三角突出腹壁;而Indirecthernia,疝经从内环口进入腹股沟管,再由外环口突出腹壁,所以不是直接的疝,是个有点拐弯的、间接的疝。
直疝和斜疝
腹股沟斜疝是腹腔内的脏器由腹股沟管的内环口突出,进入腹股沟管,甚至进入阴囊,而形成的疝。腹股沟管是和腹股沟韧带平行的结构,起于外上方内环,止于内下方的外环。这样看,因为腹股沟管是个外高内低的斜行结构,斜疝经由腹股沟管也就是个斜的。
腹股沟管是斜的
直疝的发生和腹股沟管没有关系,和斜疝有着完全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直疝被认为是后天获得的,好发于40-50岁的男性。其疝出部位在腹股沟三角,是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血管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区域,又称为“海氏三角”。腹腔内的脏器由这个薄弱的区域直接突出,从而形成直疝。
这样看直疝还真是直的,斜疝还就是斜的。
好了同学们
今天内容基本就这些了
大家都清楚了吗
还有没明白的
??
我在网上搜索了直疝和斜疝的由来,还真没找到专门考究这个的文章,估计我国近代西医也是根据上面的考量来命名这两种疝的吧。
接着我又查了一下我国历史上关于疝的记载,中医里很早以前就有“疝”这一说法,下面这段是在网上搜索到的一段文字:
《内经》(又名《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曰∶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又曰∶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曰∶任脉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夫所谓七疝者,寒、水、筋、血、气、狐、?,七者是也。子和曰∶寒疝者,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得之于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卧砖石或风冷处,使内过劳,宜以温剂下之,久而无子。水疝者,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状如水晶,或囊痒而搔出黄水,或少腹按之作水声,得之于饮水醉酒,使内过多,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冷令人为卒疝,宜以逐水之剂下之(外有漏针法,恐误不录)。筋疝者,其状阴茎肿胀,或溃而为脓,里急筋缩,或茎中作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出白物如精,随溲而下,得之于房室劳伤,及邪术所使,宜以降心火之剂下之。血疝者,其状如黄瓜,在少腹两旁,横骨两端约纹中,俗名便痈,得之于重感春夏大热,劳于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脓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剂下之。气疝者,其状上连肾,下及阴囊,多得于号哭忿怒,则气郁之而胀,号哭怒罢即气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针出气而愈,然针有得失,宜以散气之药下也。或小儿亦有此疾,俗名偏坠,得之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禀胎病也,此证难治,惟筑宾一穴有灸之而愈者(穴法宜考灸经)。狐疝者,其状如仰瓦,卧则入少腹,行立则出腹入囊中,如狐昼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往来上下,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宜以逐气流经之剂下之。疝者,其状阴囊大如升斗、不痒不痛者是也,得之于地气卑湿,故江淮之间多有之,宜以去湿之剂下之。女子阴户凸出,虽亦此类,乃热则不禁固也,不可便认为虚寒而温之补之,本名曰瘕,宜以苦药下之,以苦坚之。
这里讲到很多种疝,没太看明白,感觉西医的腹股沟疝应该是其中的几种,比如气疝、狐疝,其他的可能是睾丸鞘膜积液、附睾炎等疾病。
所以“腹股沟疝”这个名词,是传承中国古代医学而来。而典籍中并没有“直疝”、“斜疝”的说法,应该和宗医生之前分析小肠分为“回肠”和“空肠”一样,是后人根据不同腹股沟疝的解剖特点另外命名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