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上方灸道堂,订阅 每天获取新鲜的养生资讯
-------咨询-------
祖国医学认为疝气是指睾丸、阴囊肿胀疼痛,或牵引少腹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疝气,是指腹腔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向体外突出的疝内容物不是气体,多为小肠和其他脏器,女性多为卵巢和输卵管,有时按压平躺可消失,伴有不同程度酸、胀、痛感,有少数无痛感。中医学统称为疝气。其发病多与任脉、足厥阴肝经有关。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颇多,名类较繁,有寒疝、湿热疝、狐疝等。
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等原因引起。现代医学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
根据病因病机的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寒疝、气疝、水疝、疝、狐疝。寒疝及水疝以灸法为主,狐疝,气疝,疝可针灸并施。狐疝如小肠坠入阴囊不能回收,甚至发生嵌顿,以及睾丸积水久久不能吸收的病例,应采用手术治疗。这里以寒疝、气疝、水疝和疝为例介绍:
1.寒疝
(1)症状表现:症见阴囊肿硬,疼痛牵引睾丸及小腹,自觉阴囊及小腹寒冷或睾丸胀痛偏坠,遇冷加重,阴茎不举,手足厥冷,喜暖畏寒,小便清长,舌苔白厚,脉弦紧。
(2)灸疗原则:温化寒湿,疏通经脉。以取足厥阴、足太阴、任脉和有关奇穴为主。
(3)灸疗处方:关元、三阴交、大敦穴。
(4)随症加穴:①阴囊冷痛者,加囊底、气海;②睾丸坚硬拘急控引少腹者,加天应穴、行间、曲泉。
(5)灸法操作: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以灸至局部温热红润为度,5~7次为1疗程。
②艾炷着肤灸:每次选用1~3个穴位,每穴用绿豆大艾炷灸3~5壮,每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一般灸治后用消毒纱布覆盖,以防感染。
③盐熨:取食盐~g,炒热后用布包好,熨少腹部阿是穴处,每日熨1~2次。
(6)方义说明:本方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疝为任脉主病,足厥阴络于阴器,足三阴经交于任脉,因此取任脉关元、足厥阴肝经井穴大敦和足三阴经交会穴三阴交,以疏通经脉,温化寒湿,则疼痛自可缓解。
2.气疝
(1)症状表现:常于阴囊肿胀坠痛,牵引小腹。缓急无时,常因恚怒、哭号、过劳而发作。甚至烦躁腰痛,畏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2)灸疗原则:疏肝理气或益气举陷止痛。
(3)灸疗处方:大敦、期门、三角灸、太冲、归来。
(4)随症加穴:如欲补气升陷以止痛,可再加关元穴。
(5)灸法操作: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次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
②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次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
③针上加灸:每次选用2~3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6)方义说明:大敦,期门疏肝行气,太冲配归来,大敦可治狐疝。三角灸乃治疝气之成方,常灸之有防止复发之效,如欲补气升陷以止痛,可再加关元穴,使归来配关元。
3.水疝
(1)症状表现:本病多为一侧性阴囊局部肿胀,逐渐增大。鞘膜积液所致的肿物,其表面光滑,有波动感,透光试验时光线可透过,阴囊皮肤正常,肿物多呈卵圆形,一般不引起疼痛,肿物较大时有下坠感,过大则影响行动。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细迟或细濡。
(2)灸疗原则:散寒利湿,逐水行气。以取任脉、足厥阴、足太阴及足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神阙、关元、曲骨、归来、大敦、三阴交、三角灸、阿是穴。
(4)随症加穴:①肿胀疼痛甚者,加行间、阑门、囊底;②肾阳亏虚者,加肾俞。
(5)灸法操作: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天为1疗程。
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用枣核大艾炷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③艾炷隔葱灸:取葱白适量,捣如泥膏状,纳入脐窝,与脐平,上置艾炷灸之,每次施灸3~5壮,每日灸治1次,5次为1疗程。亦可上置艾卷灸之,每次施灸10~20分钟,谨防灼伤。
④艾炷隔附子灸:取白附子适量,研为细末,酒调如糊膏状,纳入脐窝(神阙),与脐平,上置艾炷灸之,每次施灸3~5壮,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5次为1疗程。
⑤桃杏膏敷灸:用炒桃仁30g,炒杏仁30g,川楝子60g,蓖麻子g,共捣成泥膏状,然后加麝香1.5g拌匀。敷灸时取上药1/5,摊于布上,睡前敷贴于患侧阴囊处,次日晨去掉。一般连续敷灸5~10次。
(6)方义说明:大敦、关元、神阙可以疏通足厥阴和任脉经气之郁结;三阴交清利湿热,曲骨可化气行水;阳明合于宗筋,故取归来穴以佐。配以三角灸、阿是穴经常施灸,可逐渐恢复正常功能。
4.疝
(1)症状表现:症见阴囊肿大,按之坚硬,有压痛,有下坠感,舌质紫暗,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迟或弦滑。
(2)灸疗原则:行气利湿,消肿散结。
(3)灸疗处方:大敦、阳池、章门。
(4)随症加穴:如为痰热瘀结,可加阴陵泉,以清泄湿热。
(5)灸法操作:
①艾条温和灸:同“水疝”艾条温和灸法。
②艾炷隔葱灸:同“水疝”艾条温和灸法。
③艾炷隔附子灸:同“水疝”艾条温和灸法。
④蓖麻子仁敷灸:取蓖麻子仁(去皮)10枚,捣如膏状,敷贴于涌泉穴,左侧患病贴于右侧穴位,右侧患病贴于左侧穴位,上盖油纸或纱布,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灸1~2次,每次敷贴12小时。
(6)方义说明:大敦理气调血,为治疗疝气的要穴;阳池疏调下焦气帆,章门疏肝健脾,化滞利湿,三穴共用,能奏行气化湿,软坚消肿之效。如为痰热瘀结,可加阴陵泉,以清泄湿热。
大医堂艾灸培训开课公告:
1、大医堂灸疗师培训班:国家人社部唯一指定灸疗师教学机构——大医堂!自年起,灸疗师培训班每月1—15日开课!学习完成后经考核通过可颁发
2、大医堂长蛇灸培训:药物铺灸疗法辨证施治与临床实操,每月16-19日开课!
3、统一客服:--
咨询
私人
4、 买艾条首选——灸道堂: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