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者后天形成的薄弱点、损伤或空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
疝多发生在腹部,以腹外疝多见,腹外疝由腹腔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体表突出。(注意:若无腹膜壁层则称内脏突出)
二、定义①腹壁强度降低。
②腹内压增高。
三、病理解剖典型的腹外疝由疝外被盖、疝囊和疝内容物组成。
疝囊由疝囊颈和疝囊体组成,疝囊颈是疝囊比较狭窄的部位,是疝环所在部位,也是疝突向体表的门户,也称疝门,亦是腹壁薄弱区或缺损所在。
通常以疝门作为命名依据,如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
疝内容物以小肠最多见,大网膜次之。
四、临床类型1)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到腹腔。
2)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或不能完全回纳到腹腔。
3)嵌顿性疝:疝囊颈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疝内容物强行扩张囊颈进入疝囊,随后囊颈弹性收缩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疝。
Richter疝:嵌顿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系膜侧肠壁及其系膜并未进入疝囊。
Littre疝:嵌顿内容物为小肠憩室(通常为Meckel憩室:末端回肠壁上的指状突出物)。
逆行性嵌顿疝:一般嵌顿的内容物多为一段肠管,但有时嵌顿内容物可包括几个肠袢或呈W形,疝囊内各嵌顿肠袢之间的肠管可隐藏在腹腔内,此时不仅肠管可坏死,肠袢也可坏死。
4)绞窄性疝:嵌顿长时间不能解除,肠壁及其系膜受压不断加重,最后导致血流完全阻断,即为较窄性疝。第二节腹股沟疝一、基础知识男女比例:腹股沟疝好发生于男性,男女比约15:1,右侧比左侧多见。
腹股沟三角:内界:腹直肌的外侧缘;下界:腹股沟韧带;上界: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
直疝三角:又称Hesselbach三角(海氏三角)。内界:同上;下界:同上;外界:腹壁下动脉。
腹股沟斜疝:内容物经深环进入腹股沟管,再经浅环突出,下降入阴囊,构成腹股沟斜疝。斜疝为最常见的腹外疝,占腹外疝的75~90%,占腹股沟疝的85~95%。
腹股沟直疝:不经深环,直接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向前突出的疝。
二、腹股沟区解剖层次1)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
2)腹外斜肌
3)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4)腹橫筋膜:男性精索和女性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橫筋膜而造成一个圆形的裂隙,即腹股沟管深环(内环)。
5)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三、腹股沟管的解剖1)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
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
2)成人长度约为4~5cm,大小一般可以容纳一指尖。
3)以深环为起点其走向为:由外向内、由上向下、由深向浅斜行。其前壁有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外1/3),后壁有腹橫筋膜、腹膜,腹股沟镰(内1/3)、上壁有腹内斜肌、腹橫肌的弓状下缘,下壁有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前壁内外斜,后壁横膜镰,上有内斜弓,下有两韧带)。
四、发病机制1)先天性解剖异常: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深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肌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突,睾丸紧贴其后壁,鞘突下段在婴儿出生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则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纤维索带。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右侧睾丸下降较左侧晚,鞘突闭锁也较晚,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2)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任何腹外疝都存在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损,此外,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对发病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临床表现1)易复性斜疝:除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外,并无其他症状。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并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用手按肿块并嘱病人咳嗽,可有膨胀性冲击感。如病人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肿块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
2)难复性斜疝:胀痛较易复性疝稍重,且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滑动性斜疝:除了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多见于右侧(左:右约1:6)滑疝虽不多见,但滑入疝囊的盲肠或乙状结肠可能在疝修补手术时被误认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开,应引起注意。(少数病程较长的疝,因疝长期移动,导致疝囊颈周围结构疏松,以致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随之下行而形成疝囊壁的一部分)。
3)嵌顿性疝:多见于斜疝,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是其主要原因,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者用手推送不能使其回纳,肿块紧张发硬,并有明显触痛。嵌顿内容物若为大网膜,局部疼痛常较轻微;若为肠袢,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嵌顿性疝若不及时处理将会发展为绞窄性疝(儿童因疝环组织比较柔弱,故嵌顿后不易较窄)。
4)绞窄性疝:临床表现多较重,但在肠袢坏死穿孔时,疼痛可因疝块压力骤降而暂时有所缓解,故疼痛减轻而肿块仍存在者,不可认为是病情好转。由于肠内容物感染,可引起疝外被盖组织的急性炎症,严重者可发生脓毒症。
5)直疝:常见于年老天体弱者,病人直立行走时,在直疝三角区出现一个半球形肿块,并无疼痛或其他症状。直疝疝囊颈宽大,疝内容物又直接从后方向前顶出,故平卧后疝块多能自行消失,不需用手推送复位。疝内容物多为小肠或大网膜。
六、斜疝和直疝的鉴别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多见于老年人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
由直疝三角突出,很少进入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形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形,基底较宽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嵌顿机会
较多
较少
七、鉴别诊断1)睾丸鞘膜积液:肿块完全局限于阴囊内,其上界可清楚摸到;透光实验阳性(疝块不透光,幼儿因组织菲薄,常可透光);因睾丸位于积液中,故不能扪及实质感的睾丸(腹股沟斜疝可扪及实质感的睾丸)。
2)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外形与睾丸鞘膜积液很相似,每日起床后或者站立活动时肿块缓慢出现并变大,平卧或睡觉后逐渐缩小,挤压肿块,其体积可逐渐缩小;透光实验阳性。
3)精索鞘膜积液:肿块较小,在腹股沟管内,牵拉同侧睾丸可见肿块移动。
4)隐睾:腹股沟管内下降不完全的睾丸可被误诊为斜疝或精索鞘膜积液,隐睾肿块较小,挤压时可出现特有的胀痛感,若患侧阴囊内睾丸缺失,则诊断更为明确。
5)急性肠梗阻:肠管被嵌顿的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此时应注意,不可仅诊断为肠梗阻而忽略了疝的存在。
八、治疗腹股沟疝若不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终将因加重腹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力;斜疝又常可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危及生命。故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一岁以下可暂不手术,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加强腹壁的机会。
2)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白天可在回纳疝内容物后,将医用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防止疝块突出。
2.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
1)传统疝修补术: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疝囊。
高位结扎:应达到内环口(以腹膜外脂肪为标志)(儿童及绞窄性腹股沟斜疝仅单纯疝囊高位结扎,避免施行修补术,因感染常使修补失败)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包括前壁和后壁。
2)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多用于复发疝和复杂疝,传统修补术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扯感、疼痛等缺点。无张力修补术是在无张力的情况下,利用人工高分子材料网片进行修补,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不需高位结扎)。
3)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3.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1)嵌顿性疝具备以下情况可先行手法复位:
①嵌顿时间小于3~4h,压痛不明显,无腹部压痛或腹部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者。
②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较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
2)复位方法:病人取头低足高卧位,注射止痛镇静药,松弛肌肉,托起阴囊,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同时用左手轻轻按摩浅环和深环以协助疝内容物回纳。
3)紧急手术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正确判断疝内容物活力;在扩张或切开疝环、解除疝环压迫的前提下,凡肠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泽和弹性,刺激后无蠕动和相应肠系膜内无动脉搏动者,即可判定肠坏死;若肠尚未坏死,将其送回腹腔,按易复性疝处理。第三节其他疝一、股疝定义: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妊娠是腹内压增高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疝块往往不大,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表现为一半球形凸起。平卧回纳后,疝块有时不能完全消失,由疝囊外脂肪堆积所致。因疝囊颈较小,咳嗽冲击感也不明显。易复性疝症状不明显,常被患者所忽略。嵌顿性疝除局部明显疼痛外,常伴有明显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严重者甚至覆盖股疝的局部症状。
鉴别诊断:腹股沟斜疝、脂肪瘤、肿大的淋巴结、大隐静脉曲张结节样膨大、髂腰部结核性脓肿。
治疗:股疝易嵌顿,嵌顿后又极易绞窄,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Mcvay疝修补术包括高位结扎和修补,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将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和耻骨肌筋膜缝合在一起。
二、其他疝切口疝:最主要的原因是切口感染所致的腹壁组织破坏,感染所致的切口疝约占50%左右,各种常用的腹部切口中,最常发生的切口疝是经腹直肌切口。
脐疝:疝囊通过脐环突出的疝称为脐疝,分小儿脐疝和成人脐疝,成人脐疝较少见。
白线疝:指发生于腹壁正中线(白线)处的疝,绝大多数发生在脐上,故也称上腹疝。
外科学-甲状腺疾病
精品笔记
外科学-乳房疾病
精品笔记
人卫九版-外科-无菌术
人卫九版-外科-绪论
人卫九版-外科-外科休克
教你「练功」,手术技能大提升
爱分享的抚医人觉得可以的话,给小编加个鸡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