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普外科主任谭友春带领科室人员成功开展了国内最微创的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继独立开展腹腔镜下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等手术后,谭主任带领医院普外科再拓新领域。
儿童疝气又名小儿疝气,俗称“脱肠”、“漏肠”、“小肠气”,医学上一般是指腹股沟斜疝,主要临床表现为患儿在腹股沟部位有可复性肿块。小儿疝气一般发生率为1-4%,男性较女性高,早产儿则更高,两侧疝的发生率也不少。
传统手术是在患儿腹股沟处切开一个2-3cm厘米的切口,因手术切口相对较长,患儿术后疼痛较明显。患儿往往因术后伤口疼痛大哭大闹,导致疝气再度复发,术后一定时间内需限制患儿活动,住院时间相对较长,给孩子和家长增加了许多麻烦。此外,传统手术需要解剖腹股沟区,破坏了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可能发生较多的并发症,如损伤输精管,影响将来生育、术后阴囊血肿、睾丸萎缩等。
而腹腔镜小儿疝手术,医生可在监视屏幕上清楚看见腹腔内影像,因为腔镜的放大作用,更容易辨认输精管,且术中不用分离和切割,避免损伤。腹腔镜手术可直接高位结扎疝内环口,无须破坏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因而可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同时可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疝囊高位结扎。该手术还可探查对侧内环口情况,若发现对侧存在隐性疝时,可同时行双侧手术。这既避免了患儿二次手术的痛苦,也节省了手术费用,节省时间。术后痛苦小,小孩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1-2天即可出院。此次进行的两例手术均通过腔镜发现了对侧隐性疝,这是传统手术无法做到的。
手术中
此次谭主任采用的均是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值得一提的是,谭主任采用的是自己发明的腔镜下小儿疝高位结扎针,仅1mm(毫米)大小,曾在广西、广东、天津、厦门等开展了类似手术上千例,效果显著,满意度高达99%。谭主任通过使用自制针式腔镜下小儿疝高位结扎器械,使单孔法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最小操作孔仅为1毫米(即平时输液针头大小)。据多方了解,目前是国内最微创的腔镜小儿疝手术。
传统手术
常规手术(疤痕约5cm)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患儿手术时图(双侧腹股沟点状针眼)
术前
术中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后
继独立开展腹腔镜下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等手术后,谭主任带领普外科再拓腹腔镜手术新领域,医院普外科来了个谭主任。谭主任作为普外科专家,擅长微创及传统手术治疗(疝气、甲状腺、乳腺、胃肠及肝胆胰脾等外科疾病),多项技术可和国内一流技术媲美。技术精湛且全面,可高要求地应付肝胆、胃肠、甲状腺及乳腺良恶性外科病的开放及腔镜外科的高难度手术。今后我院普外科将逐步常规开展多项腹腔镜手术和多类型的开放手术,进一步提升我院普外科的技术水平,造福广大患者。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