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金童佳↑免费订阅本刊
在宝宝出生几周内,脐带残端即可脱落,肚脐即可愈合。可是有的新生儿肚脐突然鼓出一个大包,看着挺吓人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宝宝肚脐突然鼓出一个大包吓坏妈妈
案例燕子家的“陶宝宝”脾气大,醒来就哭,劲儿也大,往往都是小脸涨得通红,可没少折腾燕子。不过看着宝宝一天天长大,燕子也乐在其中。可是,宝宝刚满月,一天给宝宝洗澡的时候,燕子发现宝宝的肚脐竟然鼓起来一个大包!这可把燕子吓坏了,赶紧叫来婆婆,婆婆说这是“脐疝”,很多宝宝都会有,不用管它,以后慢慢就下去了。可燕子还是不放心,到底什么是“脐疝”?什么是小儿脐疝?脐疝俗称气肚脐,其形成原因是胎儿期脐带出入的腹壁肌肉处留有的圆形缺损,在完全长好前,腹腔内的小肠从连接的薄弱处向外凸出所形成。脐疝是肠管/大网膜等从脐孔脱出形成的腹壁疝,是一种先天性脐发育缺陷性疾病。
脐疝在早产儿中比较常见,尤其在体重低于g的婴儿中占75%。随着年龄增长,程度减轻,大多数可在2岁以内可以自愈。
小儿脐疝有哪些症状?1.婴儿肚脐处会有一个向外突出的圆形肿块,有些如枣般大小,也有大如核桃的,质软,在肿物的下半可见到脐痕。
2.用手指压迫,肿块很容易回纳,而且还能听到肚子里有声响,如果把手指伸入脐孔,可以很清楚地摸到脐疝的边缘。
3.宝宝睡觉或者安静时,肿物消失,哭闹或者使劲儿时肿物增大。
4.用手回纳肿物后可触及疝环,疝环直径多小于2.0cm。
为什么宝宝会出现脐疝?早产儿、肠绞痛婴儿比较容易发生脐疝。
发病原因:脐部发育不全、脐环没有完全闭锁或脐部的瘢痕组织薄弱,不够坚固,所以啼哭情况下,腹腔内压力增高,内脏可以从脐部突出而形成。
除了与脐部腹肌发育不完全有关,肠胀气(婴儿肠绞痛)是导致脐疝的主要诱发因素。
宝宝哭闹或者肠绞痛不舒服憋气、使劲儿时,迫使胀气肠道向外突出形成脐疝。
宝宝出现脐疝该怎么办?脐疝并不会对宝宝发育造成影响,一般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肠管也不会被鼓破,所以妈妈们不必过度紧张。98%的婴儿1岁后会自行消失,延至2岁后的现象较少见,但是如果1岁以后还未自愈,医院去做进一步治疗。
预防脐疝的关键是尽量减少宝宝哭闹、咳嗽和防止大便干燥等,避免增加腹腔压力。
2岁后如果脐疝过大,仍然没医院手术治疗。
总之,尽量减少宝宝哭闹、咳嗽或者用力大便就能缓解。
如果您不放心,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宝宝肚脐突出时,妈妈要找到疝气的正确位置,具体的方法是:首先将宝宝平躺,用手轻轻的按压宝宝肚脐的周围,如果摸到相对空心的位置且能感觉到有水泡冒出,则这就是疝气的位置。
确定宝宝疝气位置后,妈妈可以用一元硬币外面裹上纱布或棉花等,将硬币与疝气的位置对好,然后像系腰带一样系在疝气位置。此时可以在硬币下垫一个艾草包,艾叶有保暖功效,对宝宝有好处。
医院专家提醒:如果宝宝有脐疝,妈妈们不要过于惊慌,一般宝宝脐疝在1岁以前可以自愈,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在2岁以后还未自愈,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医院小儿外科医院医院的重点特色学科之一,以何晓东院长、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刘潜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开展普外、新生儿、泌尿、骨科等专业。主要诊治小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各类创伤、烫伤性及先天性畸形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体展开了小儿各类疝气,鞘膜积液,隐匿性阴茎、隐睾,小儿外生殖器疾病(包皮过长、包茎)等,体表肿物(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钙化上皮瘤、脂肪瘤)等,局部小血管瘤,多指(趾)、扳机指,肛肠疾病(肛瘘、肛周脓肿)等手术项目。何晓东:医院院长,小儿外科专家医院院长、儿外科主任,江北金果园儿童专科门诊部副主任,原重庆医院小儿外科主治医师、讲师。从事小儿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小儿外科常见疾病、小儿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小儿腹股沟疝(含鞘膜积液)、小儿隐睾、小儿包茎与包皮过长、小儿肛直肠畸形等疾病的手术治疗。
医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