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斜疝(俗称坠肠),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合所致,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男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2~3倍,双侧者少见,约占5%~10%,为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数在2岁以内发病,一般在生后数月出现,生后1月内甚至在出生后第1次啼哭时即发病者并非鲜见。最初主要表现是腹股沟区出现可还纳性包块,当哭闹或其他原因致使腹内压增高时,包块可明显增大,安静、平卧、睡眠后包块可缩小或完全消失,一般不妨碍活动,不影响小儿正常发育。除非发生疝内容物嵌顿,很少有痛苦不适。年长儿可自述有坠胀感。若发生小肠嵌顿延误治疗,重者发生肠坏死穿孔,可有生命危险。
小儿腹股沟疝的病因主要是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至,病儿的腹壁薄弱不明显,只需疝囊高位结扎,不需象成人腹股沟疝需做修补手术,就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6个月以上的腹股沟疝自愈的机会很少,固应采取手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疝也应行手术治疗。传统上采用的是开刀手术治疗,即经腹股沟切口的疝囊高位结扎术。
石狮市(华侨)医院外二科(微创泌尿外科、结石病专科),自年开始,借鉴国内外腹腔镜手术方法,改良了手术操作和改进的部分手术器械,运用自行设计的穿刺针带线法使用单孔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微型腹腔镜下治疗小儿斜疝简单易掌握,器械要求不复杂,切口小,损伤小,恢复快,受到医生和患儿家属的欢迎。
本术式由外二科顾思平主任、林宗棋组长、游志远硕士等负责开展,作为年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游志远硕士作为项目负责人。
为2周岁右侧腹股沟斜疝患儿行微创手术,在患儿肚脐置入12.5px观察孔,置入微型腹腔镜。
腹腔镜下见疝气内口与腹腔相通。
运用自行设计的穿刺针带线法结扎疝囊口。
结扎完毕,简单快速微创。
手术过程中。
手术中的游志远硕士。
手术用的德国STORZ高清腹腔镜系统。
结束手术,仅留肚脐12.5px切口及右下腹微小切口,术后几乎无疤痕。
术后查房,术后1-2天即可出院。
改良单孔法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不破坏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手术损伤极小;腹腔镜下输精管及精索血管易于辨认,对输精管不易误扎或损伤。可同时诊断隐性疝,对双侧疝优势更加明显,仅需增加一个微小切口,即可一次完成手术;术后瘢痕极轻微,具有美容效果。而单戳孔法、自制穿刺针的改良,在此基础之上可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本术式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学习曲线短等优点。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