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腹股沟疝症状
腹股沟疝严重
腹股沟疝手术
腹股沟疝治疗
良性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术后

十四经穴位详解132614

早期白癜风怎么治愈 http://m.39.net/pf/a_4668533.html

(26)带脉GB26Dàimài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带脉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

[配伍]配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

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髎治肾气虚带下;

配中极、次髎、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27)五枢GB27Wǔshū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配伍]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

[刺灸法]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28)维道GB28Wéidào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解剖]在髂前上棘前内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配伍]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

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

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29)居髎GB29Jūliáo

[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动、静脉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经及臀上神经。[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配伍]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

配腰夹脊穴L1-2、L3-5、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1.5-2寸;可灸。

[附注]阳跷、足少阳之会。

(30)环跳GB30Huántiào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

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

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2-2.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31)风市GB31Fēngshì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2)中渎GB32Zhōngdú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3)膝阳关GB33Xīyángguān

[定位]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解剖]在髂胫束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配伍]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

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

(34)阳陵泉GB34Yánglíngquán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

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

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35)阳交GB35Yángjiāo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解剖]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支沟、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

配阳辅、绝骨、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麻木;

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仑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阳维脉郄穴。

(36)外丘GB36Wàiqiū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解剖]在腓骨长肌和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配伍]配腰奇、间使、丰隆、百会治癫痫;

配环跳、伏兔、阳陵泉、阳交治下肢痿、痹、瘫;

配陵后、足三里、条口、阳陵泉治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郄穴。

(37)光明GB37Guāngmí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配伍]配肝俞、肾俞、风池、目窗、睛明、行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络穴。

(38)阳辅GB38Yángfǔ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配伍]配陵后、飞扬、金门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胆经经穴。

(39)悬钟GB39Xuánzhō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

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

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会穴--髓会。

(40)丘墟GB40Qiūxū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在趾短伸肌起点;有外踝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配伍]配昆仑、绝骨治踝跟足痛;配中渎治胁痛;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腕骨治黄疸、胆道疾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原穴。

(41)足临泣GB41Zúlínqì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配伍]配三阴交治痹证;

配三阴交、中极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42)地五会GB42Dìwǔhuì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跖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配伍]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43)侠溪GB43Xiáxī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配伍]配太阳、太冲、阳白、风池、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胆经荥穴。

(44)足窍阴GB44Zúqiàoyīn

[定位]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和趾跖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配伍]配太冲、太溪、内关、太阳、风池、百会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

配阳陵泉、期门、支沟、太冲治胆道疾患;

配水沟、太冲、中冲、百会、风池急救中风昏迷。

[刺灸法]直刺0.1-0.2寸;可灸。

[附注]胆经经穴。

十四、足厥阴肝经

肝脏从现代医学而言,具有解毒和储藏养份的作用,并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脏器之一。然而,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肝和肾一样,担负着维持人的生命机能的重要任务。肝属木,可称之为人体的将军。将军率领着抵御外敌的军队,肩负排除体内、体外不断拢击的毒素的任务,是一个专司解毒的脏器。肝经发生异常时,身体即会呈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煞费苦色不佳、喉干、恶心等。下痢。阴部痛、腰痛。脚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决断力。肝经的经脉是由拇趾开始,和肾经、脾经交叉后往上行,经过性器而来到脐下约三寸之处。然后再由此地经过第九肘骨的前端,通过肝、胆等内脏。肝经由此继续往上行,并在眼下分为左右两条,一条直通头上的肾脉,一条绕往唇部终止。肝经在第九肋骨处虽然有一个分叉,但是和十二经脉的起始肺经相衔接。因此,又因到十二经脉的最初经脉,形成生命永远的循环通道。

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 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本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下肢内侧,其余2穴位于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门。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1)大敦LR1Dàdūn

[定位]在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足趾背动、静脉;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

[主治]疝气,缩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证,少腹痛。

[配伍]配内关、水沟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

配膻中、天突、间使治梅核气。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肝经井穴。

(2)行间LR2Xíngjiān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配伍]配睛明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合谷、、风池、百会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荥穴。

(3)太冲LR3Tàichōng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解剖]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配伍]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

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

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治贫血、羸瘦;

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输穴、原穴。

(4)中封LR4Zhōngfēng

[定位]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前肌腱的内侧;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侧皮神经的分支及隐神经。

[主治]疝气,阴茎痛,遗精,小便不利,黄疸,胸腹胀满,腰痛,足冷,内踝肿痛。

[配伍]配胆俞、阳陵泉、太冲、内庭泄热舒肝,治黄疸、疟疾;

配足三里、阴廉治阴缩入腹、阴茎痛、遗精、淋症、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经穴。

(5)蠡沟LR5Lìgōu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下三分之一处;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前支。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小腹痛,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痛。

[配伍]配百虫窝、阴陵泉、三阴交治滴虫性阴道炎;

配中都、地机、中极、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带下症、睾丸炎;

配大敦、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胫部痠痛。

配太冲、气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气及睾丸肿痛。

蠡沟配百会、关元,悬灸或隔附子饼灸,有温阳举陷升提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络穴。

(6)中都LR6Zhōngdū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中央;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中支。

[主治]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配伍]配血海、三阴交治月经过多和崩漏、产后恶露不绝;

配合谷、次髎、三阴交治痛经;

配脾俞、阴陵泉治白带症;

配足三里、梁丘治肝木乘土之腹胀、泄泻;

配太冲治疝气;

配三阴交、阴陵泉、膝阳关、膝关、伏兔、箕门治下肢痿痹瘫痛。

治腹痛穴位配伍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配穴:寒邪内积者,配神阙、公孙;

湿热壅滞者,配阴陵泉、内庭;

饮食停滞者,配下脘、梁门;

肝郁气滞者,配太冲、期门;

脾阳不振者,配脾俞、章门;

急性腹痛者,配梁丘。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郄穴。

(7)膝关LR7Xīguān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解剖]在胫骨内侧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膝膑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足三里、血海、阴市、阳陵泉、髀关、伏兔、丰隆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配委中、足三里治两膝红肿疼痛。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8)曲泉LR8Qūquán

[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内髁后缘,半膜肌、半腱肌止点前上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布有隐神经、闭孔神经,深向腘窝可及胫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挺,阴痒,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头痛,目眩,癫狂,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丘墟、阳陵泉治胆道疾患;

配肝俞、肾俞、章门、商丘、太冲治肝炎;

配复溜、肾俞、肝俞治肝肾阴虚之眩晕、翳障眼病;

配支沟、阳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疝痛;

配归来、三阴交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附注]肝经合穴。

(9)阴包LR9Yīnbāo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股骨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解剖]在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内收长肌中点,深层为内收短肌;有股动、静脉,旋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股前皮神经,闭孔神经浅、深支。

[主治]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

[配伍]配交信治月经不调;

配关元、肾俞治气虚不固之遗尿;

配箕门、足五里、血海治膝股内侧疼痛,小儿麻痹的肌萎缩。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10)足五里LR10Zúwǔli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有内收长肌,内收短肌;有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闭孔神经浅支和深支。

[主治]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四肢倦怠,颈疬。

[配伍]配三阳络、天井、历兑、三间治嗜卧欲动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11)阴廉LR11Yīnlián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有内收长肌和内收短肌;有旋股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股神经的内侧皮支,深层为闭孔神经的浅支和深支。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少腹疼痛,股内侧痛,下肢挛急。

[配伍]配曲骨、次髎、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月经不调、白带多、阴门搔痒、股癣等;

配肾俞、大赫、命门、太溪治妇人不孕、男子不育症;

配委中、次髎、膀胱俞治膀胱炎、膀胱结石。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12)急脉LR12Jímài

[定位]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外下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解剖]有阴部外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耻骨支,外方有股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深层为闭孔神经的分支。

[主治]疝气,阴挺,阴茎痛,少腹痛,股内侧痛。

[配伍]配大敦治疝气、阴挺、阴茎痛、阳痿;配阴包、箕门、曲泉、足五里治下肢痿瘫、小儿麻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3)章门LR13Zhāngmén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

配天枢、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配肾俞、肝俞、水道、京门、阴陵泉、三阴交、阳谷、气海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脾经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14)期门LR14Qīmén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腹直肌,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七肋间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咳喘,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配伍]配大敦治疝气;

配肝俞、公孙、中脘、太冲、内关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食不化、泄泻等。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募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gugoushan.com/lxfggn/8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