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脾虚气滞
中医治疗
临床症状
中医治疗
师门讨论
患儿,陈某,男,8岁。年6月份初诊。
主诉腹痛
病史摘要:患儿反复腹痛5-6年,刻下:腹痛,以脐周为主,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偶有腹泻,每次乘坐地铁时均有腹泻,伴有恶心,多汗,无口气,平素大便2-3天1次,胃纳不佳,舌淡红,苔薄,脉细数。腹诊:腹软,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外院腹部B超提示: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治疗
四诊摘要:反复腹痛5年余,脐周为主,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偶有腹泻,遇寒加重,胃纳不佳,汗多,舌淡红,苔薄,脉细数。
中医诊断:小儿腹痛(脾虚气滞)
辨证分析:患儿反复腹痛5年,多汗,胃纳不佳,偶有腹泻,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加上平素饮食不当,容易伤及脾胃,脾胃不和故可致腹痛,地铁环境寒凉,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寒邪犯脾胃,可致脾胃不和,故运化失司,可见腹泻,脾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可见舌淡红,脉细数。隐痛、喜揉喜按均为内虚之像。
治法:健脾祛湿,行气止痛。
处方:七味白术散、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炒葛根30g木香6g炒白芍12g广藿香6g枳壳6g芡实9g炙甘草6g茯苓9g陈皮9g炒白术9g生姜6g制香附9g苦杏仁6g柴胡9g醋元胡9g炒川楝子9g7剂水冲服。早晚分服
外治:穴位贴敷治疗
穴位:中脘、神阙穴
3次每次6小时
二诊:患儿腹痛、腹泻症状较前明显好转。继续原方案。
三诊:患儿腹痛腹泻已经治愈。
师门讨论
连师:腹痛是儿科除了咳嗽之外的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四周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根据腹痛的位置不一样,我们把腹痛大致分为:大腹痛、脐腹痛、少腹痛、小腹痛。大腹痛,指胃脘以下、脐部以上腹部疼痛;脐腹痛,指脐周部位的疼痛;少腹痛,指小腹两侧或一侧疼痛;小腹痛指下腹部正中部位的疼痛。结合该患儿的临床症状,目前可以明确其为脐腹痛。
学生甲:痛在脐上属太阴脾,痛在少腹左右属厥阴肝,痛在脐腹正中,属少阴冲任。可以根据疼痛的部位,可以大致知道气所在的经络脏腑。
学生乙:除了定位,我们还要知道病因,临床上导致小儿腹痛的原因很多,根据最新版的儿科学教材,大致可以分为:腹部中寒,乳食积滞,胃肠热结,脾胃虚寒,瘀血内阻,五大病因。该患儿病程较长,久病多虚、多瘀,再根据患儿的舌脉来看,脾胃虚弱是属虚,但是脾虚所导致的痰湿阻滞气机又是实的,所以该患儿更多的是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学生丙:引起疼痛的原因目前不外呼两点,其一是不通则痛,其二是不荣则痛。那这患儿的腹痛又是属于那种?
学生丁:我觉得两种原因都有,起病的时候,可能是食积伤脾,导致食积内滞,气机运行不畅,导致疼痛。久而久之脾胃虚弱,不能生化,经脉不能濡养,导致疼痛。但最终虚实夹杂。
连师:七味白术散出自宋代小儿名医钱乙《小儿药证直觉》里面的一首名方。小儿药证直决卷下: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精液苦竭,烦渴躁,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瘦困劣,因而失治,变成惊痫,不论阴阳虚实,并宜服。药物组成:人参(二钱五分)白茯苓(五钱)白术(五钱炒)藿香叶(五钱)木香(二钱)甘草(一钱)葛根(五钱,渴者加至一两)上咀,每服三钱,水煎,热甚发渴,去木香。本方由四君子汤加葛根、木香、藿香而成。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加葛根升阳生津,藿香芳香化浊,木香行气温中。全方配五,共奏益气健脾、升清止泻之效。小儿“脾常不足”,内易为饮食所伤,外易被六淫所侵,呕吐、泄泻者最多,七味白术散把葛根、木香藿香融入四君子汤中乃钱乙绝妙之笔,葛根不但能升脾之清阳而止泻,还能解肌清热生津止渴,用于脾虚泄泻而兼有表证者尤宜;藿香化湿止泻,和中止呕,治脾虚而暑月感寒吐泻并作者甚佳,少量木香行气、温中、止痛。三味药的加入将益气健脾的四君子汤变成益气健牌升阳止泻”化湿和中、行气上痛、生津止渴、解肌清热、活泼灵动、最宜小儿的良方。
学生甲:钱乙的七味白术散,我记得明万密斋用此方治小儿腹泻烦渴,煎汤代茶水饮,类似现代输以防脱水。万密斋在《幼科发挥》中提到:“余教诸子治泄泻,始终三法:初用理中丸一服;不止,次用五苓散,一二服分利;不止,三用白术散服之良;又不止,用参苓白术散调理,未有不效。这里提到了用七味白术散治疗腹泻。
连师:没错七味白术散可以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所致的腹痛腹胀,呕吐泄泻,不思饮食,小便短少,口舌生疮等诸多疾病。
学生乙:老师但是我们的处方里面好像去掉了人参。人参出自《神农本草经》: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肺、脾、心。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临床上予白术茯苓配伍起到健脾益气祛湿的作用。该患儿脾虚湿盛,酌情加用人参是不是效果更好?
连师:没错人参健脾祛湿,但重在补。该患儿体重偏胖,伴腹痛腹泻,虽然病程较久,但是仍是本虚标实,现在患儿腹痛是标,脾虚是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所以在治疗上首先治疗其腹痛的症状,金铃子散、四逆散行气止痛,酌情再加乳香等活血、行气、止痛的药物,当腹痛症状解决之后,可以考虑在加用点人参,黄芪等健脾益气等,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而运脾贵在温,在健脾的基础上再加一些温中的药物,可以起到运脾益气,升阳利湿之法。
学生丙:说起四逆散,这可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里面一张非常有名的方子,《伤寒论-少阴病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学生丁:记得以前在方剂里面学到过四逆散,四逆散的主要功效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要治疗阳郁厥逆证的手足不温以及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药物组成有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就这简简单单的四味药物,作用却很大。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学生戊:我之前看过唐容川《血证论》云:“此汤与小柴胡转输外达相似,又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唐容川认为:“四逆散除治疗阳郁厥逆外,尚可治疗肝脾气郁证。四逆散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而且现在研究也发现:枳实收缩内脏平滑肌,芍药弛缓内脏平滑肌,一弛一收,起到调节作用。芍药配甘草可以缓解神经性疼痛及平滑肌痉挛性疼痛,故四逆散可使肝脾两调。因此四逆散在腹痛的治疗上也是有着很大的作用。
学生甲:我之前看过黄煌老师的讲解,四逆散是经方中运用广泛的方子,其所治之病涉及多个系统。如消化系统的胃炎、胃溃疡、膈肌痉挛(呃逆)、胆囊炎、肝炎、痢疾、胃下垂、腹股沟斜疝、过敏性肠炎;呼吸至统的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泌尿生殖系统的阳萎、附件炎、急性膀胱炎、月经不调、遗尿、睾丸炎、乳糜尿、输卵管阻塞、子宫脱垂、不孕;神经系统的肋间袖经痛、瘾痫、外伤性头痛、发作性痴呆症等,涵盖了内外妇儿诸科,虽为小方,其用却不小。可以看出四逆散不单单只是用来治疗临床上的消化系统的腹痛。
连师:针对气滞腹痛,在运用四逆散的同时也可以配合金铃子散一起使用,临床上效果也是非常好的。金铃子散与其说是一张方子,还不如说是一个药对,因为金铃子散就只有俩位药物,金铃子和玄胡。方中:金铃子(即川楝子)味苦性寒,善入肝经,疏肝气,泻肝火,为君药。玄胡索辛苦而温,行气活血,长于止痛,为臣药。两药相配,气行血畅,疼痛自止,为治疗气郁血滞而致诸痛的常用组合。如果有胸胁疼痛,可加柴胡、郁金、香附等;脘腹疼痛,可加木香、砂仁、陈皮等;治痛经,可加当归、益母草、香附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功;用治少腹气滞疝痛者,可加橘核、荔枝核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力。
学生丙:我记得金铃子散是出自《太平圣惠方》录自《袖珍方》,在《谦斋医学讲稿》书上说道:本方主治肝气肝火郁滞,胁痛,少腹胀痛。方仅两药,用量相等,而以金铃子为名,说明以疏肝气、泄肝火为主。金铃子只能走气分,并且偏于苦寒,配合延胡辛温活血,亦能行气止痛。《古方选注》讲到:金铃子散,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
学生丁:因为金铃子散就两位药物,所以临床上基本都是和其他的方子合用来起到治疗效果,我之前看到过赵绍琴的一则医案,是一个胃脘疼痛的病人,但是那个病人看了好久,中医西医都看遍了,最后到了赵老那里去就诊,当时赵老给他开的就是金铃子散和失笑散加减,吃了之后,患者胃脘疼痛马上就好了。还有一个医案是讲到一个患者乳腺增生,乳房疼痛的,当时医家开的是柴胡疏肝散和金铃子散,一个疗程下来,乳房无明显胀痛了。简直效如桴鼓。金铃子散的止痛的效果是真的好。
连师:是的,今天同学们讨论的很积极,我们从七味白术散谈到四逆散再谈到金铃子散,大家也都分享了自己的看见,但是陆游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你们以后上了临床之后都能把这些方子用起来,这样自己才能有根深的体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