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间手术,最近几年开始火起来了。最初是在医疗圈里,后面国家也出面了,出了不少政策,现在很多患者也知道这个。这是当然是好事。但对日间手术,大家又不太了解,不仅是同事,包括一些领导,还有圈外的人,也没能完整的说出个所以然来。
最初听说、认识日间手术,是在年,当时还是个进修生。医院的外科医生来学习的。正好分到了刘教授组,机缘巧合地开始了与日间手术的交往。因为各种原因吧,当时组里日间手术的病种还是以腹股沟疝为主。即便只有这一个病种,这个模式也已经足够让我震撼了。病人来了就手术,手术了没多久就可以出院。这是什么节奏啊,不可思议啊!在印象中腹股沟疝手术,不说开刀了,哪怕是微创的腹腔镜也得个三五天吧。后面刘教授让我去看看文献,了解了解日间手术的历史、进展。哎,无知者无畏啊,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贫乏。因为日间手术这事在年的苏格兰就已经出现了。而当时的中国,还是在清末革命时期吧。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日间手术这模式在国外已经如此潮流,而自己却完全没听过。这很是忏愧。同时也有点欣喜,以前以为只有内科医生可以开诊所了,原来外科医生也可以,不过更高大上一些,叫做日间手术中心。这可给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多了很多选择啊。
那么,什么样的手术可以算是日间手术呢?只要是住了一天院,就是日间手术吗?这个当然不是啦。切个脂肪瘤、拔个甲什么的,完全完全的门诊手术,就算住院做了,也不是日间手术。那只有普外才有日间手术吗?当然也不是,眼科、耳鼻喉科、妇科、骨科等等,只要技术上达到要求了,能够在一天内完成手术的,就可以算是日间手术。所以,简单的说,日间手术就是指那些以前需要住好几天院完成手术以及术后康复观察的,现在如果能从好几天缩减至一天,就可以给这手术贴个标签:日间手术。
从年初次接触开始,到后来几乎每年参加日间手术的全国年会,也有了几次大会的发言,到年又来读博,回到刘教授这学习,对日间手术的认识又多了些,对开展日间手术的困难也有更多的感触。日间手术这事是好事,但大家为什么要来做呢?太辛苦了,至少是当下。以前做个手术,病人住进来了,检查,然后评估、安排手术,接着观察几天,最后出院。这整个过程,医生都要走完,但这是病人住院期间的工作,医生做的这些事都是算工作量的,在工作时间内做的事,算是正常工作吧。但做成日间手术,就只有入院、手术、办出院这一天,医院,这期间的工作医生做的算是工作时间内的事,是工作量;而入院的评估、沟通,出院后随访、观察,病人都没有住院,医生也要做这事,但就没法算在工作量里,很多时候不能用工作时间来做这些事,就要用业余的休息时间来做。这太难了!本来是要提高效率的,反而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工作。这些工作还几乎就是完全的奉献了,不计报酬的。这就如果从病人的角度,日间手术的话,之前的检查、后面的换药什么的都算在住院费里不?能报销不?这个问题现在基本解决了。而对医生来说,手术前的工作、出院后的工作,这能算自己的工作量、只在工作时间来做这些事不?不行的,这个问题现在没法解决。
其实上面的困难也还好,医者父母心,日间手术对病人确实是有益的,奉献就奉献了吧。但日间手术的开展有时是有心无力的。为什么?能够开展日间手术的条件是什么,一是手术技术足够,二是管理能力足够。很多时候第一条就做不到。中国腹股沟疝现在每年开展近百万例,按全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现在腹股沟疝的平均住院时间还是6~7天。如果这每年所有的腹股沟疝手术都能做成日间手术,那全国一年得节约多少医疗资源、床位啊!其实这可以做成一项事业,就叫“日行一疝”,一个疝而己嘛,为什么做不成日间呢?这对全国的疝外科医生来说,技术上应该不难,难的是理念,难的是现实的管理。即便愿意做,没有团队,单靠个人,做日间太难太难了。必须有个团队一起坚持。这也是我对刘教授这些年独自坚持做日间的佩服之处。这几乎是以己之力想到扭转乾坤啊。
年,我学习的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这是首次在医学技术之外认识到医学理念。以前只知道治病救人,后面多的个定语,更快的治好病,当然以后还会有定语,更好的救到人。更快,这是推进医学发展的助力。同样,日间手术,更是一种极致上的快速康复外科,快到手术只要一天,一天就康复了。就像一句街头广告,治好病,不要伤筋动骨一百天,不要劳心劳力的一十天,只要一天,只要一天,一天就够了,一天买不了吃亏,一天买不了上当,手术一天就能好。当医生,总得有点理想,如治病,如救人,如果治不了所有的病,也许可以很快的治好一种病,这也是极好的。这可以是我之后的一点坚持吧,原来,可以给自己这么定目标。其实,这也是所谓的工匠精神的要求,哪怕一点,做到极致,就已经足够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