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腹股沟疝”,就是我们本地方言所说的“小肠气”,是一种较常见的腹外疝疾病,多好发于儿童。多数在2—3个月时出现,也有迟至1—2岁才发生。
儿童腹股沟疝大多为先天性,全球范围内,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腹股沟疝的发病率为0.8%~4.4%,在早产儿中更高达30%。
一、发病原因
儿童腹股沟疝一般多见于男宝宝,男宝宝是女宝宝的10倍,这是因为在妊娠期,胚胎腹股沟处有一“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或闭锁不全,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斜疝,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即成为疝气;若仅有腹腔液进入阴囊内,即为阴囊水肿。有些男孩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当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斜疝,只是发病率非常低。
除了先天原因外,一些后天因素,如孩子咳嗽、打喷嚏、啼哭或排便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等原因都会引起儿童疝。
二、临床表现
1、通常在小孩哭闹、剧烈运动、大便干结时,在腹股沟处会有一突起块状肿物,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在平躺或用手按压时会自行消失。
2、一旦疝块发生嵌顿(疝气包块无法回纳)则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烧,厌食或哭闹、烦躁不安。
3、儿童疝气发病初期,当幼儿平卧安静时肿物可消失;随着腹内压力的继续增高,肿物可下降到阴囊里。这时如果能解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并让患儿平卧,或轻轻地将肿物往腹腔方向推送,肿物则可通过睾丸下降时的那条通道返回到腹腔,肿物消失,这种情况称为可复性疝气。
4、如果肿物不能返纳腹腔,就会出现腹痛加剧,哭闹不止,继而出现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肠梗阻症状,在腹股沟或阴囊内可见椭圆形肿物,质地硬,触痛明显;嵌顿时间久者皮肤可见红肿,若长时间肠管不能回纳则有可能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5.腹股沟疝反复突出,患儿可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腹痛、便秘、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同时可因疝气挤压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另外,当疝囊嵌顿时,可引起腹部剧痛以及肠梗阻、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不及时处理还有可能危及生命(文献记载疝的嵌顿率可达39.8%),所以儿童疝应及早进行彻底治疗。
三、预防和治疗
不少家长认为,儿童疝气能不治自愈。医生提醒家长朋友,不排除极少数小儿疝气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疝气就不再出现,但这种情况多半是6个月大以内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活动量增加,在腹压增大的情况下,疝气还有可能复发。
儿童腹股沟疝治疗有保守和手术两种。
保守治疗——主要针对有严重疾病不宜手术或6个月以内婴儿,采用疝带或棉纱束带压迫腹股沟部治疗。但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佳,经常发生嵌顿,甚至危及生命。若发现孩子无故反复哭闹,家长要检查一下有无疝气的发生。发现疝气后,最好医院就诊。
手术治疗——目前常见的方法是在腹股沟区上方,取2-3cm切口,作疝囊颈高位结扎为主,手术切口小,患儿术后疼痛不明显,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总体而言安全可靠。
儿童腹股沟疝的预防:
预防的基本准则是防止儿童腹压增高。
1、疝气患者应尽量避免和减少哭闹、咳嗽、便秘、生气、剧烈运动等
2、疝气患者应尽量减少奔跑与久立、久蹲,适时注意平躺休息。注意天气变化,早晚温差变化,给宝宝加衣服,减衣服要及时适度,避免感冒着凉。3、疝气患者应注意休息,发现小肠气坠下时,用手尝试轻轻将疝气推回腹腔,如果不成功,医院就诊。
4、疝气患者应适当增加营养。5、稍大一些的幼儿疝气患者,应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体质。
撰稿:胃肠外科陈建峰
编辑:黄万峰
主编:骆群英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